在前面的文章想要离职,在辞职前千万要有的思维中,关于离职我提到:“那我们也不妨想象一下,不要那么久,想象一下半年、三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想象中,其实就藏着我们对今天辞职决定的答案了。”
有朋友发来信息,问起这句话的意思,我尝试想给那篇文章做个标注,但是那篇已经修改不了了,在这里一并解释一下。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作潜意识,潜意识深藏于我们的内心之中,是我们无法直接触及的部分,我们完全体察不到它的存在,但那里隐藏着无数的人生经验。
如果我们今天想离职,想象三年后的自己是更好地走向,相信我们有的信心、笃定的东西,也一定能够助力我们离职之后走向更好的道路,而如果恰恰相反,我们想象三年后的自己是更加糟糕了,很可能我们内心本就对于今天的离职带有不确定和消极的预期,这时候离职,很可能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这是关于前面文章的一点说明的内容,很荣幸有朋友来跟我探讨,一方面感谢大家的关注,另外一方面也让我找到不足,内容应再细致一些。
那么今天,就借着上面的话题,给大家分享两个有关“潜意识”的故事。
1941年的一个夜晚,英国首相丘吉尔照例坐车前往防空阵地视察,当他检查完一个阵地准备坐车离开的时候,助手为他打开了车门,然而丘吉尔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坐上车,而是绕到了汽车的另外一边,打开了另外一扇车门坐了进去。
不一会,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在汽车周围爆炸,差点掀翻了丘吉尔乘坐的汽车。如果他当时从助理打开的那扇车门上了车,很可能他就丧命了。
事后,丘吉尔的妻子问他,为什么会换到另外一边坐车,他说:当我就要上车时,有个声音对我说”停下“。上天似乎叫我打开另一扇车门坐进去,于是我就照办了。
林肯的一位朋友曾向他推荐一位阁员,等见过面后,林肯却没有任用他。朋友来问原因,林肯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
朋友说:“你怎么能以貌取人?这也太苛刻了,他不能为自己天生的面孔负责啊。”
林肯回答道:“不,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潜意识,说白了,就是凭直觉,是我们感性的能力,比如我们考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一道题的答案是什么,但是我们感觉C比较像,那选C很可能就是对的。这就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
比如我们看一个人特别像是坏人,很可能那个人真就是一个坏人。
有个朋友说:她的直觉特别强。我就很向往她的这种能力。
《认知觉醒》书中提到,捕捉感性能力(即潜意识)有6个方法,在这里一并分享给大家:
(1)“最”字法
关于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比如那些让我们心中泛起波澜的人和事,脑中灵光乍现的想法等等,捕捉它们,深入分析,很可能会有丰厚的收获。
(2)“总”字法
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念头,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审视或者消除时,自己就会变得更加平和。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3)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心理医生在了解患者时往往会说:不要思考,告诉我你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
关注第一次见到某个人,进入某个房间,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心中出现的瞬间反应或者第一个念头。
(4)梦境
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5)身体
身体不会说话,却是最诚实的。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都会通过身体反映出来,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
(6)直觉
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就像丘吉尔一样。
我们进化到今天,拥有了精密的大脑,在大脑中,有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系统:潜意识。
今天我们试图了解它,发现它强大到让人觉得可怕,但是我们无需受到惊吓,只需要注意捕捉自己的潜意识,“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让听起来虚无飘渺的潜意识,为我们所用,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感谢书籍,《认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