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低代码”三个字突然间出现在各大论坛和社区,感觉像是一夜间蹦出来的。真的如此吗?
艾瑞咨询和数睿数据刚发布的《2021年中国企业级无代码开发白皮书》中,按照时间线整理除了目前活跃的低代码和无代码代表产品的发布时间。在时间线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低代码产品推出的时间大多集中在2015-2019年。但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那段时间,你听说过低代码吗?
直到2019年底,阿里正式对外推出了宜搭。互联网资本大量涌入,一个又一个厂商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低代码产品,打着“每个人都能做开发”的大旗,讲着流量为王的故事,跑马圈地。于是,低代码的概念被炒热,直到几乎所有IT从业者都对此有所耳闻。
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在互联网巨头入场之前,中国的低代码和无代码市场与美国大同小异,在软件开发工具的路上各自探索。在大量资本的扶持下,低代码开始异化成互联网的延伸,“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比不上“快速扩充用户群体”更重要。在应用场景和技术门槛之间,毫不犹豫的倒向后者。
于是,大多数厂商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放弃了企业急需的核心业务系统、业务中台、成品软件二开等高价值场景,集中进入企业中可有可无的OA、审批、知识管理等技术门槛更低的领域。然后用互联网最擅长的降价甚至免费,来弥补对企业价值的下降。
人人都是开发者变成了让程序员无路可走,“低代码”从软件行业的进步方向变成了软件行业的敌人,甚至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回来看一下2019年之前发布的低代码产品吧。我不期望低代码可以像国外一样回归软件开发技术的初心,真正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价值。因为,在资本的碾压下存活下来,真的是不小的挑战。祝他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