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简书的名字叫一直淋雨的孩子,有友对此深感好奇,其实在这世间,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淋雨的记忆于我已是深入骨髓。有友戏谑道,一读起这个名字,总有一种想将我从雨中拉回的冲动,可见这世上充满了爱与美好,不过淋雨于我却成了一种情调。
有好事者会问起,难不成又和某位爱而不得的姑娘有关?莫慌,且听我娓娓道来。
最初淋雨的记忆是在小学时期,那时在镇上读书,每当下雨地面总是泥泞不堪,有水有泥,故称“水泥地”,稍有不慎就会摔个四脚朝天,搞不好会滑入水位上涨的小河,同喧闹的青蛙作伴,即使走在路上这些生灵也会从你身边跳过,吓你一下。
对付这种雨最好的办法,便是穿上绿色雨鞋,它可任我在这一方天地畅行无阻,只是鞋底往往会粘上厚厚的泥巴。
一不注意,雨鞋就会扎入泥中拔不出来,猛一用力,会把脚从鞋中薅出来,最后只得借助双手的力量,拔出深陷的雨鞋。每到一处干燥的地方,大人们便会熟练地在台阶上刮掉鞋底的泥,这是我一直没能学会的技能。
后来到北京读书,四处都是水泥地,再也没有一踩一脚泥的顾虑,那时的北京还未开启大规模的拆迁,北四环外都是平房的天下,每当下雨路面就会积水,菜市场旁的繁华街道就会沦为一片泽国,有时雨借风势,会将卖菜商贩的脸盆冲向远方。
在这样的放学路上,我常常不打伞,穿上拖鞋在水中漫步,学校门口围着密密麻麻的家长,站在台阶上翘首以盼地寻着自家孩子的身影。我走在水中和他们并无交集,时不时将掉落的裤腿挽起,一路无阻,只是略微嫌弃水的浑浊,尤其要避开有公厕的路段。每到一处积水清澈的地方,我总会细心地将脚涮洗干净,就这样悠哉悠哉地回到家中。
到家后我便换了干净衣服,钻进被子,趴着写作业,过不一会儿,就会饥肠辘辘。这时母亲便将饭菜备好,端上小桌。我还不想下床,在父亲的呵斥中,不情愿地穿好拖鞋,此时黑夜中一串粉色闪电划过,照亮了半个夜空,随之传来轰隆隆的响雷,门外的雨点更加密集了,地上升起了一层水雾。
一门之隔,隔开凉意,屋内屋外,判若两样,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就着雨声,吃着饭菜,倍感温馨。
吃过饭后,我会仔细观察门外的积水有多深,放一只纸做的小船丢进水里,承载着我的思绪,看它能够漂向何方。空旷的街道突然走来一个黑色人影,淌着水前行,突然停留在门前的遮阳棚下,坐着休息,他穿着雨衣雨鞋,雨裤是单独套在外面的,他摘下兜帽,掏出手机打起了电话,和电话那头的人谈笑风生,依稀分辨出是哪里的管道漏水了。
休息片刻,他又穿戴好走进了雨里,我看着他的背影,觉得他好酷,可以无惧风雨的侵袭,涉水而行,颇有豪气冲天之感,他一定是这个都市中的侠客,而且只在电闪雷鸣的黑夜出现。
等我大些,我回到了家乡读书,起初在小姨家暂住,又是一个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分外孤独,我听到淅淅沥沥的雨不断冲刷着房间的外墙,一个人的酸楚袭上心头,我的眼眶湿润了,内心空落落的难以填补,我没有喜欢的人,没有想做的事,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爱的人,我如同一个弃儿,听着雨格外想念父母。
在这样的雨夜我写下了关于青春、梦和爱情的诗篇,我期待有一天可以被爱,和恋人相逢,牵手在湖边,那里有一个亭子,刚好可以用来相拥,我们牵着手谈论着诗和远方。随着一声惊雷,我蜷缩在被子里,瑟瑟发抖,我努力把身体蜷成一个球,想让自己不是这样的弃儿,想让自己有个依靠,可父母远在七百五十公里外的北方,我在这样的雨夜难以入眠,每一滴雨都落在了我的心里。
直到天亮,阳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窗外的林子里传来阵阵鸟鸣声,我推开窗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表弟推开门,“快下来吃饭了。”
我应了一声,走下楼梯,看着小姨和姨夫的笑脸,询问着我作业有没写完。我回应着,坐在饭桌旁静静吃着饭,我知道我心里的孤独是没有人懂的,这是我难逃的宿命,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让他们都觉得我是一个好孩子。
虽然后来我搬去了学校寄宿,但那种孤独还是如影随形一如既往地牢牢锁住我,直到初三毕业的暑假,表姐夫办了个补习班,让我没事去听听课,预习一下高中的知识。当时,我除了偶尔看看课外书外,也觉得无聊,于是就去了。
看到讲课老师稚嫩的脸庞,我猜到她一定是在校的大学生前来打暑假工的,好在也是无聊,于是懒洋洋地听着,就当打发时间吧。不怪我学习好,实在是同批的三个学生基础差到离谱,面对老师的每一次询问我都不置可否,一度让年轻的女数学老师以为我不喜欢她的课。
数学课结束,英语老师来了,她进门时紧紧抱着胸前的课本,一副局促的样子,我能猜到她的课本也是借来的。当她鼓起勇气说了一句“大家下午好”时,我看清了她的脸。
秀清白皙的瓜子脸上夹着一副黑框眼镜,一头短发显得斯文利索,抬头看起她时,发现她几乎和我一样高,一米七绝对是有的。接着,她便开始了授课,好在我英语不差,认真地听她讲一个个知识点,不得不说,水平相当高。
课后和她谈起来,她是西外英语专业的,今年刚考上对外经贸的研究生,单以高考分数来论,她的含金量明显远超数学老师,我对她很是崇拜。我从不怀疑自己可以考上大学,但是想上一所985心里肯定是没底的。
从她的口中我知道了什么是“TEM”“CET”,知道了最好的外院的排名,从她身上我真正了解到了大学生活,也开始了有关大学的思考,我对她的崇拜无以复加。后来,这种崇拜慢慢转移了,我开始十分期待与她的见面,也想知道她住在哪里,家里有谁,当得知她有一对不爱学习的龙凤胎弟弟妹妹时,我试着让表弟去打听是不是一届的同学。
我住的县城就那么大,一中对面就那么一片房子,我猜她应该和我三姨住的很近吧。她大我六岁自然可以轻易洞穿一个男孩的内心,于是便有意避免和我接触。我意识到这点后,深感自己的愚蠢,毕竟我上小学时,她已上初中,这意味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对她的仰慕变成了一种爱而不得的愤恨,我狠狠品尝到了无助和卑微的感受。
我的骄傲被践踏地体无完肤,作为独生子的我,看似早熟,实在幼稚,或是那种最可怕的“外焦里嫩”。长期的寄宿生活让我缺乏原生家庭的熏陶,不得已多走了很多弯路,我离群索居,愤世嫉俗,抱怨着命运的不公,于是在自卑中开始了人生的思考。她曾提及的每一本书我都用心去看,尤其是《追风筝的人》,无非她看的是英文原著,我看的是山寨机下载的TXT电子书。
我在想怎样能在高中就拥有一个准研究生的格局,我不停地百度,终于找到了支持我的论据,“大学无非是用一麻袋钱换了一麻袋书,外加一张文凭罢了”,我欣喜若狂仿佛发现了世间的真理,一麻袋书而已,于是我疯狂下载了大量的电子书,不乏《资本论》《国富论》《微观经济学》之类的大部头专业书籍,我咬着牙往下看,妄图拽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
时隔多年,我已知实践的作用是无法通过阅读取代的,虽然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实践活动。不过,我反而十分感激这段经历,让我在高中时代看完了近200本课外书,有了极尽夸耀的噱头。也很感谢没有父母的束缚我可以自由地野蛮生长,完全靠读书塑造了我的价值观,虽然极其稚嫩,但无怨无悔。
毕竟没有谁的人生是可以重新来过的,吃苦不是什么值得吹嘘的事情,当然有不用吃苦就可以走上人生快车路的方式,不过不是为我这样的普通人准备的,我在青春的雨季中遇到了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读书、思考。
对了,那个英语老师也叫“lingyu”,只是不同于我这个“淋雨”,也许吧,你们在感谢“淋雨老师”的时候,我心里何尝不也在感谢“lingyu老师”呢?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缘分终究是有限的,当离开的时候,请不必问,你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就是对曾经那个人的最好告慰,她已完成了自己使命,陪你走过了一段成长的道路,之后她也会在一个你看不到的角落里默默祝福你一切安好。
这世界那么小,有些人终究会相见的,虽已物是人非,但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里,有个人曾陪你一起走过,这已足够。
让淋雨的人生不再淋雨,这是我们都要好好用心去做的事!也是唯一重要的事!
雨中漫步别具情调,但如今,我会记得打伞!
写在后面:
前几日临近过年,熬夜开着两台电脑加班,此文只写了一半,应简友的呼声,遂于今夜写完,看看时间已经2点多,确未感疲惫。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愿我的文字能给大家带去一些温暖,曾经吃过苦,便不愿看别人再去吃苦,曾经被关爱呵护,也愿呵护关爱他人,这会是我在这世上一直愿意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