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马克思哲学中有一个定义: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就是将社会关系变得更好。这里的“社会关系”、“更好”都是广义的,具体来说,广义的社会关系除了人和人的关系,还包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如何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交换!这就是社会关系产生的本质,无论是人和人还是自己与自己,都来自于交换,都是要满足内在的需求。
交换的标的物是什么?是价值,任何事物背后都有价值,金钱、人脉、情感都是价值的外显。
根据我的推导,在私有制经济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我所能理解的个人价值成长过程分为五个状态:
1、负价值状态:自我效能低,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属性和自身存在的意义,不敢跨出舒适区,正面影响较少。
2、零价值状态:自我效能开始提升,可以正视失败,跨越障碍,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持续输入正价值量的状态。
3、正价值状态:自我效能适中,能够断增加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的属性往好的方面发展,持续输入正价值量,也可以不断输出正价值量 ,影响力扩大。
4、劳动力商品状态:使用价值开始变现,直接生产出商品,不断积累个人财富的过程,个人价值快速提高。
5、资本家状态:从雇员处获得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商品。
属性:一个人所拥有的个人属性、地位、个性等等方面的特性,虽然这些特性是通过某些行为获得的,但是它们却不是通过行为来创造价值的。比如说一个小学生当了班长,父母会很骄傲;比如说一个人获得了英语六级证书,那这个证书可以为他找工作带来更多机会;再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活泼、幽默,不仅可以在他们找对象时带来价值,也同样可以对找工作带来价值。这也是产生价值的方式之一。
自身存在:人只是因为存在就会产生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不会因为他是英雄、罪犯或者碌碌无为而改变。一般来说这样的价值满足的是亲人的需求,比如父母会因为孩子的出生降临而感到欣喜不已,这就是孩子的存在本身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当然,当成为罪犯时,他的存在价值可能就是负的了。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推出如下概念
当一个人处于特定时刻、处于一定社会关系时,他一定处于某种价值状态,这样的价值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价值的性质。
当一个人增加自己的才能,或者改变自己的属性时,那就是在输入正价值量、增加自身满足感,同时也在积累自身价值。当然如果一个人的才能退化,或者属性变坏(比如头衔的变动、撤职等),这时候输入的是负价值量。
当一个人的才能转化为行为、自己的属性满足了别人的需求时,那就是在输出正价值量,增加他人的信任感、扩大正面影响。同样的,如果自己的行为或属性损害了别人的利益或者没有满足他人的需求、没有让他人满意,那么就是在输出负价值量,减少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