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概述
在这一章,我们将描述心理学家是如何回答这些和你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我们将集中阐述心理学家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时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段。我们希望你能够了解心理学家如何设计他们的研究:可靠的结论是如何从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例如你如何思考、感觉和行动)复杂的且经常令人迷惑的现象中得来的
2.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形成想法(发现)
- 检验该想法(发现)
3.发现的背景
发现的背景(context of discovery)由两部分构成:
3.1 通过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识,人们形成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某种现象形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法。研究者的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其中的一些来源于对环境中的事件、人物和动物的直接观察。另一些则来源于这些领域的传统内容:一些问题被看作是从早期学者中传下来的“伟大的但没有答案的问题”。
3.2 研究的参与者必须具备特别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要求对任何结论持有开放的、批评的和怀疑的态度,直到它已经被独立的调查者所接受。
4.验证的背景:客观性的保障
4.1 验证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
4.2 当试图得到可以产生有效结论、令人信服的证据时,心理学家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依赖一个同盟者---科学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它使成功成为可能。
4.3 不过,要想做到绝对的客观往往要面对巨大的阻力,也是不太现实的。其中之一的挑战就是: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其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雨果蒙斯特伯格的例子、玻璃杯半空半满问题)。
4.4 补救措施:为了使观察者误差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赖于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
- 标准化: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测验或实验条件的所有特征应该充分标准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参与者经历完全一样的实验情景。
- 操作性:其是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比如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5. 实验法:另一个可选择的解释和控制必要
5.1 什么是实验法?
为了克服因果关系中的模棱两可,研究者运用实验法(Experiment methods):它们操作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确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
5.2 可能会遇到的客观性挑战?
电视中暴力的镜头可以导致高攻击性,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正好是电视中的暴力镜头诱发了暴力呢?
所以在这个例子中,电视里的其他镜头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叫做"混淆变量"的东西,这种东西可能是实验者无意引入到实验情景中的。这样当实验者对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解释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风险!
5.3 常见的两种混淆变量:
- 期望效用: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者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s)便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诱发所观察到反应的是实验者的预期,而不是自变量。(著名的罗伯特罗森塔尔效应、皮格玛利翁效应)
- 安慰剂效应: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例如,将一些根本没有看过任何电视暴力镜头的被试者放在一个允许他们表现攻击的情景下,他们觉得应该表现出攻击行为,因而也就这么做了。
5.4对于出现的这种客观性挑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呢?
按照这本书的介绍,我们应该制定一个研究策略来尽量消除这些挑战。那么这个研究策略是什么呢?
研究策略被称为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它是一些力图使所有变量和条件(除了那些与被验证的假设相关的)保持恒定的方法。在一个实验总,指导语、室内温度、任务、研究者行为的方式、时间的安排、记录反应的方式,以及其他一些情境中的细节必须对所有被试都一致,以确保他们的实验是相同的。被试所经历的唯一不同应该是那些由自变量的不同条件。
举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