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用到的两个词是"沟通"与"交流",工作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会说需要沟通交流一下。可究竟什么是沟通?什么算交流?它们两者究竟是表达的同一意思,还是各有含义?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两个词的顺序不同,可能是表达的深层含义也会不同。
说到有效沟通,还是先从对概念的定义开始吧!何为有效沟通?《如何学演讲》的推荐序中,李笑来老师提到:"有效沟通"指的是沟通的一方让另一方轻松弄明白他原本不明白的东西。这个定义可以说是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那可能有人要问?那什么是交流?其实交流与沟通最大的不同在于:参与的双方在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方面是不是处于相当水平,如果两者水平相当,那么就可以算是交流;如果双方只要有一方在概念或是知识信息方面优于对方,此刻再称之为交流就不太合适,而应该用"沟通"来表示。我想,没多少人会把平常朋友间的闲扯蛋看做沟通的,那最多只是打发时间,娱乐彼此的交流而已。
对有效沟通的定义有了了解后,我们现在继续深入下去。沟通与交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如果只有一个人,哪有什么沟通交流,那只能是自言自语后的自我反省。因此,沟通肯定是需要前提条件的,有效沟通更是如此。有效沟通三要素:传达方,传达方式,接受方。其实在前面定义的时候已经讲到,传达方和接受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双方对于要沟通的内容掌握程度是不同的,知识库储备量也是不同的,明显传达方占优势。而传达方式就是传达方根据现实情况展开分析,调动大脑中所有概念和知识,来采取最为合理的方法,准确无误地告知接受方自己要传达的意思。可如何分析确定呢?这里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类比了,因为既然是沟通,那么肯定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需要传达方告知接受者,可两个不在同一频道的人如何展开,这也是问题。让一个人接受一个没有概念的东西,也就是当你提到这个概念,他脑子里对应不出相应的场景或事物,别说是有效沟通了,沟通起来都困难。这就好比,你跟一个耳聋患者解释什么叫"财富自由"一样,概念本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根本听不进去,更别说理解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如何展开有效沟通。我想大家在中学甚至小学的时候可能就学到了这种方法,那就是类比。地理老师会用煮熟的鸡蛋来给我们解释地球的构造,化学老师会用一个模型来进行化学分子的构造。将未知的概念或知识与我们脑海中已经存在的知识或事物进行链接类比,然后我们就会通过调动大脑中已经熟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这其实就是有效沟通。所以,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是:分析你所要沟通的对象,通过初步询问或前期调查或基本常识来大致判定接受方的概念或知识库储备大小,当然传达方的知识库也要存在相应的概念或信息,但不止于这些,然后将要沟通的内容从两者共有的储备库中寻找可以用来类比的对象,然后利用类比对象,将未知的事物通过类比传达给对方,这样也就完成了有效沟通。
前面提到,沟通交流和交流沟通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先沟通后交流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通过沟通,两者在本次沟通的问题上,知识库水平或是认知水平基本一致那么后期的交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如果先交流后沟通,其实这是一种低效的流程工作方式,因为交流本身就是在相关问题上交流双方概念或信息知识储备库相当展开的,对于后期的更高层次需要的沟通没有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还不如略去交流,直接进入沟通环节来得高效。
有效沟通其实并不难,只要是能从对方脑中挖掘出你们双方均有的概念,知识,信息,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为精确的类比,其实你已经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