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接触快速阅读的时候觉得挺神奇的,但是后来我对它产生了偏见,因为我爱看小说,我享受阅读,我觉得阅读作者的每一个字是最起码的一种尊重。我是哈迷,哈利波特7部小说,我每本看了不下8遍,都是逐字逐句的,但是由于专注,我其实看的很快,因为即使在ktv我也能完全不受干扰。所以从以往的经验我得出,快速阅读完全取决于专注度。后来我读了这本书,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偏见,书里说了这些方法用在除了小说以外的书上,然后我开始回忆,大学有一些开卷的考试,如果我能快速的找出答案,那成绩基本就是满分啊!或是写东西的时候突然要翻找资料,如果我能有这一项技能应该节省很多时间。我觉得最实用的是清理功能,把以前订阅却长期不看的公众号删除(私以为app也是同理)。我很喜欢这个概念因为,前段时间正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王玉印老师分享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就是不断的扔掉不用的东西,为人生做减法,只留下有用的精华。放到读书上,就是把手头的资料,分类,甄别,选出有用的,感兴趣的,然后排出时间表,决定什么时候看他们。我的导图,第一分支占很大比重,也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准备工作。如果能把障碍都扫除,坏习惯改掉,提升专注力等等这些准备都做到那简直就是事半功倍。接下来第二分支是快速阅读的方法,我把它们规整到一起,我认为它们就像记忆法中的各个方法一样,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还是要对症下药,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用。很遗憾我才刚看完,才有一点点感悟,还没有真正把书中教的方法渗透到日常阅读中,所以感悟不是很深。最后第三分支是原则,。这个我是深有体会,小时候觉得打印出来的铅字莫名其妙有一种神圣感,信的不得了,后来读了很多书,特别是遇到了不少烂书后,才慢慢有了鉴别能力。中国语言博大精深,“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越体会觉得越妙,当然带有批判性的阅读可以让读者边度边思考,我觉得这样反而会记得更牢,因为用心去记东西会比用脑子去记东西记得更牢。
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完全无从下手看了群里学友的导图,各有千秋,后来我把书又从头翻了一遍,找到了一个我自己的突破口,就是从使用方面来画,假定你已经读完了这本书,那么就应该开始使用它了,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按照训练的方法来实践了而是先要梳理,准备,在开始训练自己运用这些方法,最后记得秉持最基本的原则,我把这本书打乱,用另一种方法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当然,画的不是那么的赏心悦目……我会继续努力的,总之,第一次的尝试看上去还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