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书,再看时,书和时间会发生神奇反应。第一次看《我们仨》,读到爱情之纯、亲情之趣和分离之痛。再次读时,常觉游离了书本,每往前翻几页,心都要激动一回。
合上书本,伫立面前的杨绛,有着大家闺秀的气度,文学名流的才情,更充溢着智慧女主人的从容。她的一生,恰如其分地拿捏生活和学问,在爱的付出和收获之间,发乎情,止于理,成于善。
《我们仨》真实地记录杨绛一家的生活和情感,其中有四件事,集中反映了她的智慧,堪为女主人们“治家”的借鉴。
1、早起不做早餐
我对早餐的重视,源于母亲对一日三餐的付出。早餐被固化成了,那一锅必须撒葱花、放姜片的肉汤。母亲说,早上吃肉喝汤,抵饿,一天精气足。
成家后,早餐成了一日三餐中最从简的仪式,有吃就行,油条、包子、馒头,隆重些,便出去唆碗粉,吃碗面条。
80后的偷懒,在早餐一事上暴露无遗。能晚起一分钟都好,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原生家庭与婚姻家庭最大的区别,在此体现。母亲愿意早起成全你的懒,而如果摊上一个懒老公,只能是谁更懒,谁便有权等吃早餐。
胃不争气多年,我也做早餐多年。心情好便了,心情不好时,只想用铲子把锅敲碎,感觉早餐无止尽。
每逢吵架,会扔出一句对方懒惰和不被宠爱的力证:“你从来没有做过像样的早餐给我吃!”
重读《我们仨》时,看到钱锺书为杨绛准备早餐的情节。
想象着,煮沸的红茶,热气腾腾的牛奶,还有散发着浓烈香味、抹着黄油的烤面包,还有端到床前的短腿小方桌。如此吸引我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那笼罩了一屋的香的、热的气息。日日如此,延及一生。
我似乎一下明白了藏在早餐里的秘密。
说的是早餐,论的是情感。做女儿时,早餐有多隆重,如今就有多失落。事物牵扯起的情感早已通过血液流遍全身。
自己不做早餐,便要挨饿,这样的推理,伤害了女人的安全感。于是抱怨,伴随早餐,嚼进胃里。
在钱锺书端给杨绛的早餐中,我嗅到了纯粹。杨绛早起之后,从容梳妆,令我向往。
于是,我毅然早餐大权交出,欣然告知丈夫:我想要吃他做的早餐,吃什么无所谓,九点之前能吃上,就心满意足。丈夫欣然应允。
于是,每天早起后,我洗漱,还有时间就晨读,静候早餐。
做一名安静的女子,从不做早餐开始。
2、家设“容安馆”
杨绛在70多平米的家里,用朋友送来的屏风作为隔断,旁边点缀些兰花、海堂,打造了阅读一角。杨绛命名为“容安馆”,名字大气,其实只是“容膝易安”之地。
“容安馆”很打动我。自诩热爱阅读,可叹读过的书屈指可数。就是屈指可数的书,亦让我获益颇丰。立志终身与书为友。
全惠星是一位在美国和韩国都享有盛誉的母亲:她的六名子女皆毕业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其中两个儿子在奥巴马政府中担任副部长级职务。分享助儿成才的经验时,谈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阅读成为家中日常。具体做法便是,家里的任何角落都要有书,能随处开启阅读。
我那时就暗下决心,想要打造一个像样的书房,要让孩子拥抱阅读的习惯。但像样的书房该是什么样?我心里始终没有确切的答案。
“容安馆”给了答案。看书之所,不在大小,不在繁陋,最在“容安”。一件屏风,几株花草,容膝之地则已。看书之人才是主角,容膝之地,亦能撑开豁达心胸。
习惯贵在养成,重在坚持,只有“容安”才不需要依赖过多外部条件,也因其随心随意而无需坚持。
于是,仿设“容安馆”。一桌一椅,旁边摆一个带靠背的硬椅子,饮料瓶里插上一枝绿萝,欣然告知孩子:这个空间就叫“容安馆”。不满五岁的儿子,点点头,安静地坐下。
相信,时间和书本会让我的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容安馆”!
3、记生活“石子”
杨绛一家,喜爱记录家庭日常,并且将这些琐碎命名为“石子”。钱種书离家,杨绛就记录“石子”,等钱種书回来一一分享。杨绛离家,钱種书带着女儿一起记录“石子”,等杨绛回家分享。这个习惯,让这个家分离却从未分心。
受《我们仨》的启发,我决定记录家庭的琐琐碎碎,名为“捡石子”。现在只有我一人记,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家庭成员什么时候愿意加入,我虽然期待,却不勉强,因为记录本身也让我更投入生活。坚持自己的书写,并最大限度地关切家人,尤其是精神的关切。
下面是我记录的关于儿子的一颗“石子”。
“爸妈在的地方,就是家。”
这是我给儿子关于家的答案。
早上,乐乐被分流到了“容安馆”,我正清理书桌,他手里拿着在超市买的数学练习本,站在我的身后。
“妈妈,我们不会再搬家了吧”乐乐突发此问。
我心里清楚,年后已经计划好了的下一次搬家,于是回问道:“宝贝,你喜欢这个家吗?”
儿子顿了一秒,脱口而出:“妈妈你喜欢吗?”
爸爸在客厅,大呼:“儿子果然是情商高啊!”
我欣然答道“妈妈喜欢呀!”
儿子情商之高还不在于问及妈妈是否喜欢,而是他接下来对于真实己见的坚持。
“妈妈,我不是很喜欢这个家的感觉哦。”
“那你喜欢的家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我喜欢自己的家。”
“那我们过年回自己家啊。”
妈妈也是被冠以高情商的头衔,顺势给观念到:“乐乐,爸妈在的地方,就是你的家。”
儿子点头表示理解,我知道,他是真的理解。
是啊,环顾这个家,它的简陋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游戏区,没有电视看,没有网络,还要日日爬六楼。这一切与我们而言,是难得的简单和清净,对儿子意味着什么?这个家给孩子的感觉大概就是无趣吧。
然而,“乐乐”之名有其实,他自带乐趣,几乎没有听到过他的“抱怨”,只是偶尔睁着楚楚动人的眼睛,恳求妈妈陪他玩会。如果正在看书或者写文,我也会拒绝。他便与我约定:二十分钟后玩一盘跑得快。
20分钟一到,牌摆在我面前,多半是我输。本来是不想赢他,慢慢地,是想赢他还真有困难了。
作为妈妈,乐乐带给我无尽的幸福。除了机灵聪明,他的坚强、真实、独立和爱的表达,常常令我感怀不已,心内尊他为师。
及:老人都热衷讲故事,等我老了,故事应该讲得有据可凭。
又及:多年以后,这些“石子”会成为家里珍藏的宝石,闪烁着岁月的光芒。
4、趣活人生
看最近一期《吐槽大会》,嘉宾马景涛着实尴尬了一把。
先是抱起刘嘉玲亲脸,随后的吐槽表演,更是惊呆观众。动作夸张,忘记台本,反复重现自己“咆哮”的表演。语无逻辑,全程无笑点。
张绍刚焦灼,林雪以手遮眼,池子质疑其酒后上台。
观众一头雾水,满屏尴尬。
事后,马景涛出来道歉,大意是:抱歉,太紧张,想表现好,只是吐槽这件事,真的不会!
“吐槽是门手艺”,不到熟悉、自信和接纳的地步,没有平日的习惯和练习,光靠表演是出不来的。支撑马景涛演技的是用力和用心,不是趣,你偏让他演“趣”,尴尬就不可避免。
《吐槽大会》创下综艺收视记录,新晋脱口秀翘楚,再次证明了人们对“趣”的本能追求。
杨绛说:“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杨绛一家把散步看成是“探险”,总挑着新路走,总遇见新景新人;他们把下馆子变成看戏,等着上菜的时间,听取别桌聊天,推断和演绎别人家的故事;凭动物吃食,判断动物们的机灵程度,得出大象比猴子聪明的家庭结论。
这样的家庭生活,总是有趣;这样的趣味孕育的人,不用表演,真身就是乐趣。有趣家聚,无趣家散!
去年流行一种倡导:跟有趣的人在一起!同理可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别人才更愿意跟你在一起。
朋友如此,家人也不例外。否则,纵使靠血缘关系绑在一起的家人,青春期的叛逆会使孩子想要远离,7年之痒会使爱人“只爱游戏不爱你”。
使家庭失控的,不是青春期,不是手机,也不是游戏,而是“无趣”。
学才女杨绛,不以爱的名义绑架,而以“趣活人生”凝聚!
再读《我们仨》,体悟“书中自有理想家”。向杨绛学做智慧女主人,敢叫旧家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