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碧霞 幸福双翼学员
坐标 | 深圳
01我又发飙了!
儿子朋朋放学了,我让公公到楼下来帮忙照看小宝。
过两天就期中考试了,他反馈最近学的不是很好,需要帮助。
公公告诉我,朋朋没有写作业,在听故事。
一刹那,我火冒三丈:这个小兔崽子,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还不抓紧时间复习,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呀!
我急冲冲的回家,看到他正开灯写作业。
我责备的问:“你刚才回家之后在干什么啊?怎么现在才写作业?”
他慢吞吞的说:“我刚才在听《猴子警长》的故事啊。”
我很生气:
“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你复习好了吗?你还有心思听故事啊?
你由原来的沉迷网络,到沉迷百度,到现在沉迷《猴子警长》。
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学习重要还是这些重要啊?”
儿子不耐烦的说:“妈妈,你怎么说来说去都是这些呀。”
看着儿子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我更来气:“我感觉到很生气,我让爷爷带小宝,陪你复习,你竟然悠哉听故事!”
朋朋一声不吭的写作业。
看着他学习的背影,在那一刹那,我意识到:孩子正在学习,我在干啥呢?
觉察到自己在发泄情绪,我悄悄的退出了他的房间。
我瘫坐在床上,一种无力的感觉扑面而来,我很讨厌这种无力感,却挥之不去。
在我还未来得及调整情绪的时候,儿子拿着数学资料过来了:“妈妈,我的作业写好了,可以复习了。”
我生气的说:“你自己复习吧。”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复习啊?”儿子气馁的回答。
我更生气了:
“你都上三年级了,还不知道怎么复啊!
把数学知能错的,自己再看一下,还有不懂的,你再问我。
我现在也要进行健脑操的打卡。”
我带着生气的情绪,进行健脑操的打卡,觉察自己呼吸,心跳,身体放松程度……
随着健脑操的进行,我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
02我的无力来自哪里?
我对儿子说:“我感觉到我们都生气了,我们来做一下准备学习四式吧。”
当做到交叉爬行,我与儿子不约而同的笑了。
健脑操很神奇,不知不觉间,就把我们心中的雾霾层层拨开,让我们重新看见彼此,感受对方的心。
我微笑着对儿子说:“等一下我帮你听写语文的生字词吧。”
儿子也笑着说:“嗯,好的,妈妈,等一下你帮我听写知能错的生字词,还有课文书上我画圈的部分,那是我经常错的。”
我听了挺安慰的,他还是知道侧重点在哪里的。
儿子去他的房间拿复习资料,时间有点久,我过去看了一下:
我的天哪!床上、书桌上、桌子上都铺满了书籍!
葫芦丝丢在地上,他的外套也丢在地上!
惨不忍睹,一片狼藉!
我火爆的脾气在瞬间又点燃了。
我大声嚷嚷:“你看你的房间乱成什么样,跟狗窝似的。听写之前,你把这些东西收拾好,没有收拾好就不听写了。”
儿子低头收拾,我在旁边唠叨:“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啊?乱七八糟的人还是整齐干净的人?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以后会有人请你干活吗?你的工作效率会高吗?”
儿子也向我大声嚷嚷:“我就是这样的咯,我就是改不了的啦,我不收拾了!”
我们不欢而散……
我带着愤怒的情绪睡觉去了,儿子带着哭泣的声音,坚持着英语打卡。
凌晨4:00左右,我辗转难眠,无力的感觉再次袭来。
我决定,探索一下无力感的根源。
《拥抱与心连接的新生活》,海英老师提到的两种活法:活在爱中,还是活在恐惧中?
我眼前一亮:担心、恐惧、害怕是一种封闭的、伤害性的能量。
怕让我们纠缠;怕让我们激怒;怕让我们产生攻击;怕让我们怀疑。
原来,我一直活在担心,活在恐惧中。
我担心孩子沉迷游戏,沉迷百度,沉迷听故事而无法自拔,从而耽误学业。
我担心孩子不认真复习,数学无法考好,新老师会不喜欢他,孩子的成就感低,从而更加讨厌数学。
我担心孩子的生活习惯乱七八糟,会影响学习,以后会影响工作。
我担心儿子没有别的孩子优秀......
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经常陷入担心与惧怕的情绪中,忍不住向孩子唠叨与说教。
未来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很多事情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儿子之前虽然沉迷游戏,但经过沟通与交流,他现在每天最多玩10分钟的游戏,百度也自己删除了。
虽然他也爱听故事,但经过沟通与交流,他会合理安排好时间的。
那我习惯性的担心和无力,到底是来自哪里呢?
03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回看《平衡情绪》的课程,惊讶地发现:儿子的学业,已经成为我的情绪按钮了。
只要儿子出现以下行为之一,马上就会引起我的不舒适的情绪——
❤先玩游戏,没写作业
❤先听故事,没写作业
❤先玩积木,没写作业
❤先看电视,没写作业
情绪ABC法则认为:引起C情绪反应的,从来就不是A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B我们的主观的信念价值观所决定的。
那么面对孩子的学习,我的信念价值观是什么呢?
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写完作业,再玩的孩子,才是认真学习的孩子。
我也这么严格要求自己,最终这成为了我的信念价值观。
我发现这个信念价值观,它是限制性的。
只要儿子的学习行为,与这个固定的信念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着急,生气的情绪马上向我袭击。
那么,我该如何剔除这个情绪按钮呢?
正确的做法是改变自己主观的信念价值观,让它是开放性的。
儿子的学习顺序会有两种模式:
模式一:有新玩具的时候,他会先玩玩具再写作业。
模式二:一般来说,他会先写作业再玩。
无论是哪种模式,他都会在晚上睡觉前,认真高效的完成所有作业。
其实,他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他知道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只是没按照我认为的顺序去安排而已。
最最重要的是:学习到底是谁的事情呢?如何安排学习与玩耍的次序,这又是谁的事情呢?
没错,这些都是孩子的事情。
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提意见,但是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
经过梳理,面对孩子的学业,我的信念价值观转变为:无论是先玩耍还是先学习,都没有影响他是一个对待学习积极、认真、高效的孩子。
我内心的力量,渐渐的回归到常态。
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孩子没有按照我的意愿去做,我的情绪反应除了生气、烦闷,还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么一些微乎其微的事情,我为什么总会感觉到深深的无力,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我选择安静的地方,给自己做健脑操的正向触点,它总能给予我力量。
回想到这种无力感,满分10分的话,这种无力的感觉就是满分。
我的思绪回到记忆的最深处: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力感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04引爆我的不是作业,而是它
探索的结果,让我感到目瞪口呆:这件事情与儿子无关,却与我的父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件事,发生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
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躺在床上。
我最初以为她生病了,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爸爸与她吵架了。
她就这样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也出来吃饭,每次爸爸都让我把饭菜端给妈妈,但是她只是吃两小口就不吃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多希望他们赶紧和好啊。
我当时很想劝说他们,可是,他们脾气火爆,我很想做些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这让我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我无能为力,跟儿子学习带给我的感觉,很相似。
原来:儿子的行为,只是勾起我心底无力感的导火索,他不是我情绪的根源,他没有责任、也不应该为我的情绪负责,为我局限的人生负责。
我紧紧拥抱着小时候的自己,温柔的对她说:
亲爱的,你已经做得很棒了。
那时候的你,面对父母吵架,你希望他们赶紧和好。
由于那时的你太小,你感觉手足无措是正常的。
你每天三餐都端食物给妈妈,虽然她当时一言不发,但是她肯定可以感受到女儿对她的关心、关怀与关爱的。
你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妈妈支持与力量。
你已经做到了你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了!
三天后,他们就和好了,家里恢复了往常的温馨有爱。
父母之间吵架,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爸爸让你端饭菜给妈妈,这不也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她表达关心与关爱吗?
而妈妈,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爸爸表达她爱的诉求。
最重要的,这是父母的事情,交给他们就好了。
这次梳理,让我发现,引爆我的情绪反应的,从来不是儿子的学习和作业,那只是表象。
真正让我陷入恐惧和无力的,是类似事件中,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恐惧感。
我也明白了,自己不喜欢吵架的原因。
以前,每次看到公公因为一点小事责备婆婆的时候,我会很自然的站在婆婆这边,帮助婆婆。
现在想来,这何尝不是他们之间沟通方式呢?
我应该把握界限,交给他们自己处理就好了。
“妈妈,妈妈,”我隐隐约约听到了小宝的声音,原来是老公抱着小宝来送我上班了。
瞬间,幸福的感觉充盈着我的心头。
是的,我现在过得很幸福:有一个爱我的老公,有两个贴心可爱的宝贝儿子,妈妈的身体目前很健康。
我何必让自己不断活在过去的担心、恐惧和无力感中呢?
05有些弯路必须走
朋朋期中考试的日子到了,我决定送他去上学。
他快长到1米4了,我搭着他的肩膀:“哎呀,朋朋,我前天又犯了一个错误,看到你先听故事,没有复习,我生气的骂了你。对不起啊。没吓着你吧!”
儿子说:“妈妈,其实我自己也有不对的。你特意回来陪我复习,而我却在听故事,我做的太不应该了,而且我也骂了你。”
我用手轻轻的勒着儿子的脖子,用调侃的语气说:“臭小子,你现在厉害了啊!都竟敢骂你妈啦!长出息啦!”
儿子哈哈大笑。
我说:
“我当时还翻了旧账,说你沉迷游戏,沉迷百度……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看到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游戏时间每天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你做的很棒。
妈妈以后改正。”
儿子点了点头,兴奋的说:“是的,游戏时间我控制的很好了。”
我接着说:
“对于如何去平衡自己情绪,我还要继续努力。
对于你的学习娱乐安排,以后你自己做决定吧。
我们约定好的娱乐时间不变,必须保证学习的质量和睡眠时间。
生活习惯,我们慢慢改正,好吗?”
“好的,妈妈,你对我这次考试有信心吗?”儿子问。
我坚定的说:
“当然有信心啊。
我看到你把各科都复习了,我相信你会用心考试的。
你考试之前记得要做准备学习四式,当遇到难题,实在做不下去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下正向触点或者挂钩,它们会给你带来能量的。
下午感觉有点困的时候,可以做一下能量哈欠啊。”
“好的,我知道了,加上我认真检查,我觉得可以考好的。”儿子回答。
最后,我们 Give me five.
考试结束了,我问儿子:“你对这次的考试满意吗?”
“妈妈,下次听写的时候,你帮我全部听写吧!”儿子感叹的说。
我愣了一下:“为什么呀?”
儿子说:
“今天语文考试的时候,有一个排队的排,我不会写,刚好就是第2课的内容。
你当时说全部一起听,我没同意。
以后你还是帮我全部听写吧,还是不能偷懒。”
听了孩子的话,我眉开眼笑。
是啊,能力从经验中来,经验从尝试中来,尝试由正向感觉开始。
孩子面对不会写的“排”字,他意识到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这是孩子从失败当中积累的经验。
为了避免孩子少走弯路,我们会把成功的经验告诉孩子,可是,我们的经验终归是属于我们的。
孩子的经验和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在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中去慢慢的积累。
儿子一惊一乍的:
“啊,我突然记起来那个字怎么写了!
抖音里面说的没错,考试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就跟树干一样。
考试结束之后,孩子的大脑就是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的。”
我们一起哈哈大笑。
父母不是导演,孩子不是演员,我们无法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标准去活出他的人生。
当我自己都活在恐惧和无力中,如果孩子按照我们的标准去做,岂不是最终也陷入恐惧和无力的模式?
很开心,借着对孩子学习的爆发,我梳理出自己的深层次信念,从恐惧和无力中抽身出来,不再让儿子无辜沦为我情绪的炮灰。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天花板,只有我们突破内在的限制,才能给到孩子有力量、有温暖,同时又界线分明、责任清晰的教育和引领。
图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