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精读《曾国藩传》总结出来的干货。
你或许没时间读完全书43万字,但至少可以花几分钟时间看完我这篇5000字的文章。
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万维钢老师总结过:“强内核性相近,弱内核习相远。”
成功者总是相似的,但失败者各有各的失败。
正因此,我们了解一下成功者由失败到成功的经历,强内核者从弱内核变为强内核的过程,总能从中琢磨出一些可以适用于自身、强大自身内核的方法。
曾国藩便是一位典型。
他最初确确实实是个普通人。
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论出身,普通农民。而且祖上几十代人,五六百年里,别说做官的,连个读书人都没出过一个。
论天赋,科举第一关,“秀才”,考了六次都没中。
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最终达成了儒家学者的最高目标——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他身上定然存在着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
我精读《曾国藩传》,总结出来一套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系统方法,助力指数级成长。
这是一套小而精的系统,只有三个组成部分:目标、原则、复盘。
但它能达成的效果绝对不容小觑,曾国藩就是靠它实现了跨越式成长,拥有了强大的内核。
01 弱内核版本的曾国藩
我们先来看看内核强大起来之前的曾国藩是什么样的。
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可以说是浑身的毛病。
首先非常显而易见的是专业方面——他知识面太窄了。
准备科举考试的这些年里,他只学考纲范围内的教材内容,也就是四书五经。
等他科举成功进了京城,才知道什么是大儒之风,对比之下自己的知识量、气质、观念全然不及,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平庸之气。
其次,也是弱内核最主要的体现,是在性格方面,他有浮躁、傲慢、好色、虚伪、耿直等等各种缺点,我们一个一个细讲。
第一是浮躁。他好动、静不下心来。
用现在的话来说,曾国藩绝对是一个社牛,他非常外向,能量爆棚,非常爱串门,一有闲工夫总喜欢去朋友家上门拜访。
决定要读书,读了一会儿,坐不住了,就出门找朋友玩。
他那时候三十岁中进士,点了翰林,而翰林官员是非常清闲的,每个月就初一、十五两天需要上班。
于是曾国藩刚到翰林的头四十天,几乎没做什么正事,总是去朋友家串门聊天饮酒下棋。
除此之外脾气也很暴躁,总是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别人意见不合就吵了起来,直接指着鼻子破口大骂,骂了很多难听的话,还“问候”了对方的家人。
第二是傲慢。对待他人有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曾国藩是他同乡同学里唯一的进士,还进了翰林院。
这放到现代就类似于三十年前那个年代,读书的时候同学里就你一个人考上了大学,上的还是北大。
那肯定沾沾自喜,难免会有点自傲,觉得自己了不起。
他众多朋友里面最好的朋友都说他身上最大的毛病就是傲慢,其中陈源兖说他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傲慢的气息。
第三是好色。
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还有一次他得知朋友纳了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妾,就想看看,朋友不肯,他便再三强迫朋友把小妾领出来让他瞧瞧。曾国藩见了之后,还调笑了她几句。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第四是虚伪。或逢迎夸赞,或不懂装懂。
他喜欢捧高别人,也喜欢炫耀自己。
有一次有个朋友来拜访他,拿了自己刚写的一首诗请他点评。他心里觉得这诗写的实在不怎么样,但还是言不由衷地夸奖他。
然后还在他面前显示自己诗文方面的素养,故作高深地夸夸其谈。
但他的“虚伪”也是有限度的,作为一名非常传统的儒生,他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
第五点,耿直。
曾国藩为官的原则就是为国为民、经世致用。
他当时也是年轻气盛,面对晚清这个实质上已经腐朽不堪的官场,他看不惯这些官员欺上瞒下、因循懈怠。
于是在咸丰帝刚上台,下诏让大臣们提建议之际,曾国藩写了一堆奏疏,陈述国家该如何如何改革,洋洋洒洒,呼吁皇帝大刀阔斧,痛革时弊。
咸丰皇帝看了之后觉得确实好,于是对曾国藩大加赞赏。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咸丰帝只是展现出了虚心纳谏的雄主之姿,但他没有雄主之质,实际上是个很平庸的皇帝。
曾国藩发现自己看错了人。但随着国家局势一天天恶化,他出于强烈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感,竟然直接上折子指责皇帝,罗列了他三大缺点。
这一下可直接把咸丰帝给得罪了。
除了皇帝之外,他这种性格还得罪了同事中好几个大人物。
直道而行真可谓是曾国藩这一时期的性格底色。
总结来看,弱内核版本的曾国藩真的浑身都是普通人都会有的弱点。
一,浮躁、好色,与普通人一样自控力差。
二,傲慢、虚伪,导致他总社交上总是与人相处不好,待人接物屡受诟病。
三,耿直,总是直言不讳,但人家根本不听他的,曾国藩还没学会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洗尽铅华,超凡入圣的呢?
02 目标:立志,成圣
首先是立志。
曾国藩立志“学做圣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虽然对于曾国藩来说,“学做圣人”确确实实成为了他的“人生目标”,仿佛象征着他人生的终极意义。
但我们真没必要用“人生目标”这么远大的概念来定义他“学做圣人”这个想法。
“人生目标”这一块的学问可深得很,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里先不展开,我们以后再谈。
你就把它看作一个小目标就好了。
而“立志”对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提供了一种“目标感”,无论大目标小目标,都能让你产生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会给你提供内在的动力。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1970年代进行了一个"乐器练习实验"。
他邀请了三组学生进行乐器练习。
第一组没有接受任何特别的指令,只是被告知练习乐器。
第二组,被告知练习乐器是为了测试他们的音乐才能和技巧。
第三组,被告知练习乐器是为了在未来能够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观众感受到美的享受。
结果显示,第三组学生,也就是那些明确知道自己的练习目标是为了演奏美妙乐曲的人,坚持练习的时间更长,进步也更快。
这就是“目标感”的作用。
而最最最重要的是,曾国藩建立了一种“身份认同”。
这是近十年来心理学界经过大量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心理学家认可的一个概念。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你认为你是个什么人,你想在别人面前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大量研究表明,是你的身份认同——而非利益诉求和认知——决定了你的观念和言行。
身份认同有强大的自我说服作用,你会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人,就应该做这样的事。
我可是要成为圣人的,我自然不能跟那些混子一样。
这个身份认同会驱动你去做符合这个身份的事,同时你也会不自觉的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证明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正反馈过程。
最终你将迎来一个全新的自己。
03 复盘:日记,入圣之基
立志立完了,但曾国藩还是一脸懵的,该怎么学做圣人呢?
他去请教了当时的两位大儒,唐鉴和倭仁,如何做圣人,他们二人告诉曾国藩的方法是——写日记。
曾国藩以前也记日记,但他早期的日记有很多问题。一是不能一直坚持,总是中断,二是流水账,单纯地概括记事,三是日记中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做到。
倭仁教他写的日记不一样,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并告诫了他两条原则:第一是要将日记作为一件人生大事,诚敬以待,所以要用恭楷的字体来写;第二是日记要抓住细节,通过每个细节来改变自己。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是“每日复盘”,是一种自我迭代的手段,是基于复利的原理,一点一点积累,最终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指数式成长。
因而关键在于“迭代”作用。
日记的内容必须以服务自我精进为目的,只要是能让自己进步的,或大或小都无所谓,有一点点进步就行。
这样再来看上面的两条原则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写日记是自我精进,乃至最终实现人生意义的终生大事,所以必须郑重对待。
第二,既然目的是自我精进,那么无非改善缺点、提升优点两方面。记录日常细节是一种审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的方法。记下哪里做得好的,以后要发扬,要继续这么做;记下哪里做得不好的,以后要改掉,要杜绝这么做。
这是在有意识地控制、完善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不是日复一日“凭感觉”做事,“凭感觉”做事是很难有进步的。
就这样,曾国藩每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天天复盘,一天天进步,坚持了整整一生。
我们在他的日记中经常可以看到他指责自己又犯了什么毛病,痛骂自己的什么性格缺点……直到他62岁去世前都还有在反思。
04 原则:自我管理十二规
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原则和事项,我称之为“十二规”。
概括起来,其实是六项待办、六条原则。
六项待办,也没啥稀奇的,就跟现在的每日待办清单一样,一种重复性质的to-do list。
以一天或一月为一周期,这六项就是每周期必做之事。
这六件事分别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静坐(每天静坐一个小时)、读史(每天要读几页史书)、练字(每天练字半小时)、读书笔记(每天要记录读书心得)、练习诗文(每月要作诗文数首)。
六条原则是曾国藩对自己日常做人做事的要求,分别是:敬(整齐严肃且做事认真)、谨言、养气、读书不二(一本书没读完就不开下一本)、节欲、夜不出门。
乍一看也都没什么高深的东西,会有用吗?
真的有用。
先不谈长远,就他的工作来说,这一套“十二规”让他与同事拉开了极大的差距。
别看翰林官员清闲,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所以也是要考试的,称为“翰林大考”。
而翰林大考都是不定时的,说是为了考查翰林官员们的真实水平,所以每次都是突然袭击,临时通知。
而且考试成绩直接决定命运,考得好升官,考不好降级、罚俸甚至罢官。
在曾国藩到北京两年后就赶上了第一次翰林大考,消息通知的很突然,大家都很惊慌,曾国藩也一样。
一共127人参加考试,3个人抱病不敢来,考场上1个人还打小抄,直接被治罪。
最后曾国藩考了第六名,道光皇帝亲自召见,升任翰林院侍讲,一下子官升四级。
这就是他这一套做人原则与每日待办最直观的作用,比别人强,升官的自然成了他。
而长远来看,这一套东西也成为了他成圣之路上的台阶。
05 如何坚持下来?
说的简单,但上面每日复盘、每日待办这些事情真正做起来,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
怎么样才能坚持下来?
在我看来,曾国藩将这些习惯坚持一生,主要靠两条策略:一是积小胜为大胜,二是借助外力。
先看第一条,积小胜为大胜。
这说的是从难度低的小事开始做起。
你在学习,提升自己,这时候朋友来叫你出去玩了,你玩兴大发,很想去,脑袋里跳出来两个小人。
其中一个是天使小人,对你说:“不能去,说好的要学够半个小时的,这才十分钟呢,不能半途而废!”
另一个是恶魔小人,说:“去吧去吧,累死了,学习可太枯燥了,无聊死我了,跟朋友玩多有趣啊!”
你站在了天使小人这一边。
于是你小小地战胜了自己一次。
做到了一次就产生了成就感,从而推动你在下一次继续做到。
于是有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你会觉得自己强大的欲望也并非不可战胜。
曾国藩就这样做到了坚持“夜不出门”。
而后用同样的方法,花了两个月时间戒掉了烟瘾。
戒烟成功之后,曾国藩大为兴奋,信心倍增。
抽了这么多年的烟都能戒掉,还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
结果发现,那些经年累月形成的性格上的弱点,比“夜晚出门”“烟瘾”这些具象化的东西难改得多。
但是曾国藩在改掉一点点小毛病的过程中,成功坚持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成就感、足够的信心,产生了强大的心理力量,让他能够坚持做到更大的事。
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教你养成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习惯——都是基于这个原理。
还有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写过一本书,叫《5%的改变》,就是讲从很微小的、与原先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区别的行为做起,逐渐积累,最后撬动你的行为习惯乃至整个人生。
这就是积小胜为大胜。
第二是借助外力。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现代人发朋友圈很像,字数不多,篇幅不长。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把日记送给朋友们传阅,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现代人在好友的朋友圈下面评论一样。
张宏杰说:“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
在朋友的监督之下,你就不太好意思偷懒了。
而且朋友们还可能指出一些你自己没发现的毛病,更有利于你的进步。
这是一件成本几乎为零但收益无限的好事。
唯一的问题在于,你是否有像曾国藩这样对朋友坦诚相待、开诚布公的勇气?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互联网四通八达,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你要学曾国藩,在社交平台上每天公开发布自己的每日复盘,或许要在内容上做些取舍。
总之,积小胜为大胜和借助外力这样两条策略,帮助曾国藩成功坚持下来了每日复盘、每日待办等种种事项,也坚持下来了他对自己要求的做人原则。
他坚持了整整一生。
06 写在最后
总结一下,曾国藩其实为自己建立了一套“成圣系统”。
首先立志,建立身份认同,目标是要成圣。
基于这一项身份认同,曾国藩给自己做人定了六条原则,和每天必做的六项待办。
这十二规都是由前面的身份认同衍化出来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最后是每日复盘,好的地方要加强,坏的地方要改善,一天天一点点迭代。
这一个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目标、原则、复盘,环环相扣,每日循环,起初或许见效比较缓慢,而一旦坚持了下来,就能逐渐展开飞轮,最后踏上一条无人可挡的精进之路。
这是一条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复制的强大内核之路。
这是一套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学会的简单而高效的个人成长方法论。
献与诸位,与君共勉。
技术总结
我一直认为,你看过的任何知识、任何道理、任何理论,如果最终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那就毫无作用。
所以,在每篇文章的最后,我都会附上一份「技术总结」。
作为行动指南,送给你!
1.确立长远目标。
2.培养长期习惯。重在坚持,积小胜为大胜。
3.每日复盘总结,不断反馈迭代,精进自我。可以借助外力,将每日总结发到社交平台,请好友评价、监督。
都看到这儿了,就随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