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愿所有孩子都能有一个怀抱可以取暖。
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可能考虑换一份更高薪资但需要常常加班的工作,每天急匆匆出门,把孩子丢给老人和幼儿园。
为了弥补错过陪伴孩子的时间,我们常常把最好的东西买回来送给孩子,希望可以减轻我们的愧疚,以为单纯地用物质就可以丰盈孩子的内心。
壹
朋友麦有个2岁多的男宝宝灵子,2年前,因为家里有事,为了房贷自己也舍不得辞掉那份工作,从小和爸爸妈妈一起长大的灵子要回老家和爷爷奶奶待上一段很长的时间,那是起码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了,灵子从最开始的吵着要爸爸妈妈,看着爸爸妈妈的照片会流泪,会说想爸爸妈妈。到后来看到爸爸妈妈回老家,没觉得很高兴,爸爸妈妈要走也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似乎灵子已经接受了这种和爸爸妈妈偶尔见一面的方式。
小朋友的接受能力是挺强的,把他放在一个地方,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接受了那里的环境。说得好听点,孩子终于不哭不闹了,好像比以前懂事了,但说得难听点,孩子你这么懂事,是不是没人疼了?
麦还发现别的孩子去玩,灵子就呆呆地站在看着,灵子似乎变得呆板些了,没了以前的机灵和开心。看到灵子这样的变化,麦暗地里哭过,她觉得很心酸,以前的那个粘人小家伙,看到爸爸妈妈眼睛发光的小家伙不见了,他和自己有了一道隔阂,是一道没有陪伴在身边造成的隔阂。
为了让自己好过点,麦每次回去都给孩子买不少东西,她说我现在无法陪着孩子身边,只好买多点东西回去给孩子,希望他开心。
且不说那些一年看不到几次父母的留守儿童,像麦那样相对较短时间的亲子分离,足以让她感觉即使她赚了更多的钱,买更多的东西给孩子,也比不上在身边的陪伴孩子的那段时间。
于是麦辞掉了工作,把孩子接回身边,像从前一样把陪伴灵子当作最重要的事。后来我见到她,她说,陪伴真的很神奇,灵子比之前开朗了很多,开心了很多。她说,即使现在没有以前收入那么多,但最重要的是孩子和我现在是心连心了。
贰
今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何炅主持的《儿行千里》,这个节目讲述的就是平常老百姓家的故事,没有明星艺人的加持,但在豆瓣打出了9.2分的高分。
奔着高分的原因,看了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好催泪的节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儿行千里背后的故事,引出了每个家庭独特的家书家风。在第一集,第一个出场的主人公,叫何江。2016年,他作为优秀毕业生登台演讲,这是哈佛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这个发光的男孩,是来自湖南宁乡的一个小乡村。
他的父母和很多人一样,都是来自农村,都是农民,都坚信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他的父母又和很多人不一样,他们不会因为想赚更多的钱,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下当留守儿童。而是宁愿在家辛苦一点,多干点农活,也要陪着孩子上学。
何江父亲说:“我们从不打牌”。他们会陪孩子看书,每天坐在家里的四方桌子上,每人拿一本书,看谁坐得最久。
何江在哈佛念书时,何江弟弟也考上了研究生。
在2个孩子都考上大学后,为了支持2个孩子读书,何江的父亲才决定出门打工,江西、武汉、银川......只要哪里工资高,他就去那里。竖一根电杆的工资只有20元,回想起那段经历,何江父亲对着镜头说:真的非常累。但他从没在两个儿子面前说过。
何江的父亲不是不知道自己年轻时外出打工,无论在身体条件,还是链接条件都是最好的。但他不愿意在那段时间离家千里,让孩子当留守儿童,而是天天陪伴孩子。所以何江他说现在无论在哪里,每天都会和父母通电话或者通视频。
何炅说个故事里,有两个天天,让他印象深刻。一个是小时候父母的“天天陪伴”,另一个就是何江长大后的“天天联系”。
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超10%留守儿童说父母“已死”。
在调查中,有11.4%的孩子称自己父母月内离世,而中国年平均死亡率为千分之七——显然孩子出于玩笑和发泄不满,故意错填!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这种发泄比例降低,说明越小的孩子对于父母离开的伤害感受、怨恨程度越深。而孩子的内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父母责任的缺位,看着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父母们该好好想想怎么样让自己在孩子心中不要成为那些“该死”的爸妈。
我相信一个词叫做情感满足,3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爱和依恋的需要,饿了要喂,哭了要抱。3岁--12岁,父母腾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让孩子在关于生存、爱和安全的需要被满足了,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会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