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东读老书:眺望将来的科技发展方向

这个五一节,回顾了最近一两年的一些思考,大概分为一下几个题目。

在今天应该还看不到具体的技术运用,都尚处于探索或学科论证阶段。

主要涉及的是《认知科学》,以及《认知科学》在交叉学科的运用领域。


人类感觉的:“相对性”

在脑科学、神经学科的研究中,应该逐步会将神经信号与感觉结果之间的关系从精准测量转变为“相对测量”。

首先一个案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出自:汉刘向《说苑·杂言》——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味觉”饱和现象。

其次一个身边日常的案例:每天穿袜子,在穿上的那一刻,对袜子的感觉是清晰的。但是,离开了视线以后,很快就不再能够分辨袜子的松紧和形状。

再次还是身边日常的案例:我们坐在凳子上的时候,屁股仅提炼了一个:坐在凳子上的答案,并不能够就凳子的形状、具体的压力产生精准的测量,(如果屁股能够精准测试出重力,体重秤的需求就很小了)

再再次就是视觉方面,具体图片我就不举例了。其实人类视觉所分辨出的白色,根本就是“色彩斑斓”的白。

人类的感觉的“相对性”表现在:“感受器发现变化”、“感受器通过测量结果的相对差额”等现象。

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领域对感觉的计算,将会呈现出基于现有的绝对精准信号变化到“相对性”。


人类感觉处理的:“层次性”

大脑皮层的逻辑思维中枢,用不科学的说法可能叫“意识”,所处理的信息量其实是有限的。

大量的数据处理会交给外围中枢系统完成,比如:肌肉张力、运动、消化等等。

我在上学的时候,总的一个指导原则是:骨骼肌运动是由大脑支配的,平滑肌运动基本上属于植物神经系统支配。

但是现在反思下来,骨骼肌的运动也是比较“非意识支配”的,比如:大脑给了一个努力跳跃的信号,但是并不处理具体哪一块肌肉进行收缩、松弛。这些具体的处理内容,都由外周中枢反射系统完成了。

在不远的将来,机器人学科的计算架构,将会分化出多个系统承担不同的计算任务。其中外周的电/力转换系统的计算都需要专门的芯片或者模型。


“广义的智能”将被更加尊重

所谓广义的智能,我曾经举例过植物的智能——为了适应春夏秋冬的变化,水分阳光的资源处理,植物也演化出了很多策略。

这些策略我通常称为“广义的智能”。这些曾经都不被“骄傲的人类智能才是智能”一派“嗤之以鼻”。

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智能”学科的学术观,应该纠正这种偏见立场。

纠正了这些偏见立场后,人类可以获得的智能参考模型将会扩大很多,得到有意义的知识的机会将会放大很多。


Wollaston

2024年05月05日

于连云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