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长沙的小剧场看过舞台剧,至今记忆深刻,当时的舞美灯光,声音音效,剧情设计都让我心潮澎湃,一度想放弃学业,成为舞台剧演员。所以我对舞台剧是有感情的。因为舞台剧的场地有限,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舞台剧的一种格局观,因为你无法在那么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去制作出大场景大画面,没法使用空镜,没法给到演员特写,所以很多感情必须需要演员更加夸张与卖力的表演,使观众更快的产生代入感。
《驴得水》是一部将舞台剧转化为电影的尝试,就我的观影体验来讲,我比较满意,至少让我觉得这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没有浪费,有快乐,也有感动,至于更高层次的,比如对现实社会的讽刺,比如对女性人群地位的反思,比如对某种人性,强权,中国式教育等等角度方面的东西,我并不想去产生太多的思考,有些可能是导演想表达的,有些也可能是我们所更加思考的,这一点,我并不想去做一个阅读理解题。
既然舞台剧转换成了电影,场地不受限制了,拍摄的角度也风度了,表现的层次也可以扩展了,那么这部电影到底有没有给到我们惊喜呢。我想还是有的。一曼被剪头发时,眼神里散发出的希望与绝望,希望的是大家都穿着她缝制的校服,绝望的是一切都将成为泡沫。希望真的是很可怕的东西,心里的希望也随着那一块一块的头发剃没了,阴阳头与枪声的刺激,支撑内心的自由与快乐荡然无存。越是自由,越是可怖。一曼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狂热者,一旦自由幻灭,心就死了,人就疯了。一曼让我联想到的是,我真的是否够坚强,当我被世界抛弃的时候,我能否继续勇敢活着。
有惊喜,也就有失望,失望的是,这样的电影,我享受到的观影体验远远不够,这种感觉,就像是我有时候看贾玲的小品我也能笑中带泪,差不多的感觉吧,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几种人物的矛盾碰撞,一步步升级打怪,最终兔死狗烹,顺便影射一些当下的社会环境。有思想,有创新,少了些诚意。
我对电影的观赏确实要求挺高的,作为观众或者说消费者去影院观看电影,我希望是能代表一些艺术领域的某些创作在里面,无论是转场还是镜头之间的切换,无论是表演的层次还是台词的设计,都得让观众心里留下些什么值得品味把玩的地方,倒没有针对《驴得水》,多说了几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