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送别一个在上海认识的朋友,他被调动其他地方工作,那天刚好在他们店铺遇见他,平时大家忙于工作也没什么时间见面,就在商场里的一家小食店点些吃的。
在坐的还有其他几位异性朋友,与她们之间没有太多了解,只是闲聊过几句,几个人围成一桌,起先话题都集中在这位新朋友的身上,关于他工作的话题。
但是与其他不是特别熟悉的人一直围绕一个人找话题,是件十分尴尬的事,大家都明显的感受这一点,就开始有人岔开话题问:你是哪里人?
一直以来,我认为回答这样的问题应该很简单,但是 ,坐在我身边这位女孩子花将近半个小时介绍爷辈父辈的身世,再到她父辈家乡历史变迁,苏北到苏南,再到上海,跟随父母奔波好几个地区城市,最后锁定的上海,也是她现在的城市,上海,她是上海人,有上海户口的新上海人。
在此之前,我确实碰到不少新上海人,每当被问起你是哪里人时,时常要带上一番解释如何成为新上海人?最终集中在上海人这个身份,其他地方也存在这样的情况,这就是常说渴望对新身份的认同感,在某种意识自我认为高人一等。
当我们开始最初认知这个世界和他人来自哪里时,人们认知的那些刻板印象里,日本人想你起小黄片和爱吃生鱼片;法国人让你想到巴黎时尚之都的浪漫;四川人都喜欢吃辣;蒙古人喜欢骑马射箭;广东人没有什么不吃的,东北人几天不洗澡、网络喊麦、黑社会的市场,经济衰退;湖北人就想起那句『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江苏人就想起江浙沪包邮;河南人就想起偷井盖等等。
因为社交网络传播的信息,人们对地域的偏见格外严重,这给人们在回答你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时,变得格外的小心,因为生怕这种地域偏见的存在受到攻击、歧视。
上海是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不管是身份还是城市文化,对于其他地区来的都是乡下,看不起外地人成为很多外来人固有印象,那个女孩子也意识到这种地域偏见和新上海人身份认同,她才那样介绍自己,上海这座城市更符合她追求的精致气质。
每当遇到这样的事,让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她花这么多时间来解释自己来自哪里,自己的身份?她为了获得身边这些人的认同吗?还是自己存在身份焦虑?
说起身份,这是一个多种因素的集合体,你会介绍你是一个创业者、摄影师、自媒体人、搬运工、插画师、个体户、网红……,背后都隐含了一个人社会地位,财富等等,每种级别的高低,代表你掌握资源的多少,和他人的尊重,最后这点可能自我认为的。
还有一种更撤的身份认同是我认识xx,我跟xx是朋友,我认识xx的朋友,这样介绍的也听到不少,这本身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你能做成多少事与他人又有多大的关系。
因为身份带来的焦虑,捆绑身份也成为他人想要获得别人认同的途径之一,给人制造一种别人拥有的即是他的错觉。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里写道:『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这一点形容很贴切。
那解释身份的困扰,于我来说,在于每当我通过地理位置来解释自己是哪里人时,得到的反馈是那里旅游的地方、度假胜地,因为这份反馈囊括了他们对蓝天白云的向往,对新鲜空气的向往,对海岛生活的向往,但在我心里总认为:我所在的省份,我老家总是一个脏乱差又穷乡僻囊的地方。
因为这些我经历过,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让我产生羞耻感,让我理解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说:贫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导致的身体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对贫困状态的负面反应所导致的羞耻感,是贫困状态违反了亚当斯密所称的“既定的社会体面原则”所产生的羞耻感。
这种感觉真实存在,总觉得不够体面,如果自己不读书、不前往深圳、上海、我现在会在干嘛?当一个农民,还是经营一家店铺,还是成为某个高铁站里的安检人员。
这种不够体面还是日常的其他地方突出,比如农村状元、农民创业者、不管是媒体还是自我本身,喜欢用这些前缀来点明自己出身平凡,底层人们取得的成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艰辛,刻意强调这种白手起家的不易,不管能力和才华相比王思聪如何,人们更在意的是,王思聪他爸给他五个亿这件事。
如今,不管是来自哪里的身份还是自我想像的身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焦虑得多,因为我们生活充满太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太多各种阶级跃升的故事,底层的奋力往上爬,中层的守住段位往上爬,高层在海岛上吹着海风谈生意。
我们到底来自哪里?科技发达,去往任何地方生活的时间都在缩短,你在外面生活十几二十年你该如何解释自己来自哪里?这个社会不断制造出很多新身份,成为一名段子手,一名二次元、一名网红、网络作家,都可以在社会上生活,成为你定义身份的标签,在现实和网络中你将用多重身份,同时也希望不同的身份中获得别人的关注、尊重、认可。
如果有一天你能简单回答:你是哪里人?
那时,那个身份都是接近你认可的,认可你那个身份下的文化,那个身份交往的人。
最后。
不要简单地认为你是哪里人就高人一等。
到你来说
你怎么解释你是哪里人?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