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早上散步,看到一位怀抱婴儿的阿姨在溜达。阿姨有五十来岁的样子,婴儿有四、五个月大的样子。
这位阿姨和另一个路人聊天,说起孩子的爸妈,今年二十二岁了,生下孩子什么都不问,也从不带孩子,美其名曰说让奶奶带最放心……后来说到女儿都长大了,什么也不干等等。
这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现在有很多这种只生不养的年轻小父母。因为他们自己还没玩够,还是一个贪玩的孩子,甚至是巨婴,又岂会照顾孩子?
这样的小父母,多数是自己所有的事情从小到大都是由父母作主安排的,人生是被父母掌控的。
从上什么兴趣班开始,到考大学、找工作,到结婚、生子,父母都是一路掌舵。然后孩子虽然做了父母,增长的只是年龄,责任感是缺位的。
就像那位阿姨一样,只能在年老时抱怨带孩子累,却无力纠正曾经错误的教养方式。
由此可推断,原来的教养方式中不仅有家长式的专制,还一定有对孩子的宠溺。可以预见孙子辈的,也正在延续这种方式,甚至因为隔辈亲,造成的宠溺更甚。
所以,现在的孩子不好教是有原因的。在学校难免磕了、碰了,他们家长动辄就去学校闹,而且基本上是一家子齐上阵。
- 02 -
最近听了樊登读书会中,芭学园的创办人李跃儿老师写的《关键期关键帮助》,感触颇深。
一个人的立场、观点、感受、思维模式、行动模式,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所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在六岁前分阶段去发展的。
那每一个不同的阶段发展某一个特殊的功能,这个发展某一个特殊功能的时期叫作某一个关键期。
本书也介绍了儿童的第一依恋人一定是父母,这种依恋叫作安全依恋。所以六岁前最好是父母亲力亲为,或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像上面那对父母完全做甩手掌柜,把孩子交给奶奶带是不可取的。
六岁前的关键期发展将形成一个人的心智模式。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这个心智模式所决定的。
用作者的话说:“关键期是苍天付给你的,孩子按照苍天给的节律一步一步走。但是到了苍天这个力量消失了以后,孩子就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了。”
错过了关键期,后期即使加倍补偿也收效甚微。
- 03 -
听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在教养两个孩子时都存在问题。尤其是老大,因为是零起点、零基础地做父母,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他小时候,对他限制颇多。比如说从小不让他爬,在该爬的关键期总是不让他爬,所以造成他学会走路后,每每摔倒都是大脑袋着地。
因为没有经过爬就会走路,造成身体协调能力差,摔倒时也不会用双手支撑地面来保护脑袋不着地。
另一方面,这也不让他干,那也不让他干,总对他说“不”,所以造成他不够自信。这种教养模式还会延续到下一代,会代际传递。这一点,从他带妹妹玩,对妹妹有诸多限制可以看得出来。
如此反思,好像所有的父母都会发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为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大家都是边学习、边实践,都在学着做父母。
即使有不足之处,但没缺席孩子的童年,就不会有太大的遗憾。因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关键期也只有那几年,一旦错过就只能空留遗憾,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