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很反感一些成功学的标题,比如《21天英语速成》,《一个月迅速致富》之类的。之所以我也起这么一个标题,无非是希望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标题能抓一抓眼球罢了。
关于我
大学时期因为青春贡献给了网吧,不夸张的说我是没有背过一个单词的。第一次考四级不出意外的挂了,第二次差一分过,第三次仍然没有任何准备,却意外考到了76/100。这不禁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的英语是怎么提高的。
出国前在家准备了两年雅思,好不容易过6分出去了。3年以后因为移民再考雅思,阅读和听力过8,口语过7。这期间其实也没有背过任何单词。
现在在澳洲待了快10年,在本地最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工作超过5年。
关于你
这里假定你已经有了差不多高二级别的单词和语法基础,目标不是参加专业的英语笔试(如果应试是您的需要,有太多的培训班可上),而是能用英语和外国人正常的交流,这很重要。
你,为了什么学语言
我在澳洲待了十年,期间也去过欧洲。有一个现象一直挺有趣的,单论英语的基础,或者是词汇量,其实欧洲很多人是非常之烂的。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和英语母语的澳洲同事一起谈笑风生。很多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学了超过十年的英语,见到老外反而开不了口。即使在海外的英语环境,很多中国人和老外的交流仍然是靠“关键词”。这里面肯定出了一些问题。
我认为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很多人忘记了学外语是为了干什么。语言,其实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很多人不开口的原因,总觉得自己说不好,或者发音不标准,太过纠结于自己的发音和用词,反而忘记了交流的目的。
很多欧洲人,因为人种和文化的原因,加上个性,仔细听他们的用词,其实非常简单,语法错误也不少,但是他们可以很快的融入到英语社会里面去。三哥的发音我们都不忍直视,但是并不妨碍海外大量的三哥甚至做到了管理层。
那么,该怎么学
弄清楚了学习语言的目的,那么背单词显然不是一个“自然”解了。这和中文一样,如果你参加中文考试,短时间内,背诵也许是速成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在生活中,没有人会说我来背一背新华字典再和人交流的。
学习的答案很简单,其实就是三点:
1. 给自己创始英文环境
其实这无关乎你是否出国,事实上很多国外的留学生,整天混的圈子也是华人圈,泡的地方也是中国城而已。
我回想起大学时候英语成绩“莫名”的提高,就是和这有关系。大学时候因为爱打游戏,很多新出的单机游戏,盗版都是英文,整天看英文的任务攻略,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然后因为但是玩操作系统美化,电脑的中文字体惨不忍睹,于是电脑操作系统也装的英文版。
这些都是给自己创造英文环境的方法。把手机和电脑的操作系统切换成英文,GPS用英语导航,网上搜索专业资料用Google查找英文结果,看好莱坞大片尽量看原声,字幕不得已也用英文字幕或者中英文双语字幕等等。
其实这很好理解,很多人费尽功夫去背单词,去英语角。然而在生活中,但凡能不用英文用中文的地方,绝对都是用中文的。其实想想是非常矛盾的,这样很难学好英文。
2. 做生活的有心人
很多人这边花时间背单词痛不欲生,那边却对生活中看到的英文熟视无睹。生活中看到的英语单词,留个心眼,看看能不能看懂。生活中碰到的英语句子(比如地铁的外语播报),仔细听一听,看看能不能听清楚,听英文歌,尽量把歌词听出来。前面说的自己创造的英文环境,里面碰到的英语,是否自己都掌握了。
碰到不会的,及时查字典。你也许会说,查完字典记下来,这不又变成背单词了么。其实没必要记下来的,因为如果你在生活中经常碰到这个词,不用背,迟早也会记住的。如果只是碰到一次,那说明这也许是低频词,背的意义也不大,因为不用就忘记了。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查了有个印象就行,下次看到如果不记得再查就是。
这些单词或者短句,结合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往往能记得非常牢,更关键的是,这可是真实场景,出国或者和外国人打交道,其实都能用到的。
3. 切换思维方式
不要忘记语言除了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文化的一种反映。看美剧其实对单词量不一定会有什么鸟用,但是对了解西方文化和提高一点语感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碰到和外国人交流(毕竟这是学语言的目的嘛),不要慌。天气,电视剧,电影这些都可以是话题。不管是交流,还是说买东西,问路等生活场景,在谈话之前,先在自己的脑海里面把要说的句子翻译一下,这样再去说,心里比较有底气。然后对方的回答也要仔细听,因为这也是学习的好机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会发现和下棋一样,你基本上能够在开始谈话之前,把整个谈话的头几句,对方会怎么回答,你怎么接,这些全部都预判了。你的信心会越来越大,对话也会越来越自然。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你其实慢慢可以张嘴就说而不需要准备了。
记住,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发音,语法,用词等问题而阻碍了交流。外国的哑巴还能照样生活呢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