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我一直都不懂,为什么每次电影响起片尾曲的一霎那,影院工作人员就会立刻打开所有灯光?
甚至有时灯光尚未亮起,就隐约看到清洁人员拿着苕帚和簸箕站在了过道上,每次我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焦虑感。
今天更气的是,电影正片一结束灯光立刻打开也就算了,结果这一场的人还没走呢,下一场的观众居然已经入场了。
还留在座位上的观众,被下一场的人问:“您是不是坐错位置了?”
整个观影体验都被毁了!
还记得有一次看电影,同样是响起片尾曲的时候,一个女孩蹭着我的腿从前面走了过去,嘴里嘟囔着:“外国人就是矫情,哼!”
听到她的话,我扭头向右手边看了一眼,一对外国男女坐在离我五六个座位的地方,仍然静静地的盯着电影屏幕。
女孩继续边走边说,“电影都结束了,还非得装那个样子!”
待完全听不到女孩的声音了,我扭过头也静静地盯着屏幕,片尾曲缓缓播放,座位上的观众也走的差不多了。
我想,看不看片尾、是不是“矫情”,都跟外不外国人没什么关系。
毕竟还是有很多中国观众,也是希望看完片尾的。不只是有彩蛋的那些电影。
有些人是想听片尾曲、有些人是想看“职员信息”、有些人是想平复一下情绪,有些人是出于对电影的“尊重”......
不管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我都想说,没有“片尾”的电影都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而我们选择花钱去电影院看,结果却“被强迫式”的去掉了这一部分。
就算“意志坚定”,顶着工作人员的眼光、清洁人员来回走动的压力、下一场观众入场的打扰,坚决“留守”到最后的观众,观看的体验也是“极差的”。
我不是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士,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我不懂的“行业规则”,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院都是片尾一响起就开灯?
这种“强迫式”的离场暗示真的让人很不爽。
如果观众不想看片尾,工作人员也想早点清场,为什么不在片尾曲响起的那一刻就直接黑屏?
这样既能省下播放片尾的电费,节约下来的时间也许还能让影院多排几场片儿?
这样做,也能让每次“坚持”到最后的观众痛快地立刻离开。
甚至夸张一点儿,是不是干脆电影制作的时候完全去掉片尾也行?
恕我完全是一个电影制作的门外汉。
但在上学的时候,我有过一次制作短片的经验。
记得有一门课的老师要求我们分组各拍一个短片,从主题、剧本、拍摄到后期剪辑都需要我们自己完成。
就我负责后期的经验来说,一个成品只有几分钟的短片,我扎在剪辑室奋斗了一个星期。
完成的那一刻,我真是筋疲力尽、感觉眼快瞎了。
从画面取舍、配乐选择、到字幕的内容、字体的样式、大小、呈现的方式等等,都需要花费大量心思和时间。
当然,我只是小打小闹,不懂真的制作电影是怎么回事。但我相信,任何作品不管大小,一定都是有所付出和努力的。
可能我见识浅薄又“矫情”,可能片尾曲一响,电影院就得开灯有我不懂的必要性。
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我真的很想:
不必再顶着前面工作人员射来的目光、焦虑地回应清洁人员“这个您还要吗?”、心里想着是不是给别人带来了不便、承受着就剩自己了的心里压力,可以从容地、享受并观看一部“完整”的电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流觞阵地微信公众号:taku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