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你,那些亲情爱情友情中的控制与剥削。你真的不看看吗?

前文说到了,看见,就是爱。当从来没有被看见,你的某些感受,就像不存在一样。想要“看见”别人有两个技巧:和对方同频呼吸,简单回应对方的感觉。

人都希望被看见,和自恋的需求一样,是极为根本的需求。爱恨都渴望被看见,因此彻底保守秘密,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有时会享受孤独,但必然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时,就可能发生深度的心灵感应,绝对的同频。典型的是婴儿,得到“原始母爱贯注”的婴儿,会有满足感,存在感。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关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与你,我与它

近几天的主题是“我与你,我与它”,是以色列哲学家马丁 布伯的概念。他是犹太人,生于维也纳,主要观点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两种即“我与你”和“我与它”。

意思是,当我把你看作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时刻,看到一个观点,深刻地触动了你,你发现:哦,原来事情是这样的,然后再看世界时,发现自己的理解力提升了很多。

马丁 布伯的这本书,就带给吴老师这种感觉。带给我这种感觉的是,学习经济学,经济学改变世界的能力有限,但改变世界观是经济学的强项。

他的二分法,其实是在说:不管我的目标多么伟大,当我把你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与对象时,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如果你接受了这个说法,看世界的眼光一下子会变得清晰透亮很多。因为这个世界上,无数人或所有人都会借着“我有一个正确目标”的名义,去和你构建“我与它”的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借着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就是懂了一个概念或理论后,看世界的眼光都变得清晰透亮的经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文和以后的文章,都会多次重复类似的观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在你的光辉中,我学会如何爱。
在你的美中,我学会写诗。
你在我的胸臆中起舞,别人看不见你,
但有时,我看得见。
那一瞥,成就了这件艺术。

《我与你》

这是武老师和马丁布伯的缘分,武老师读本科时,去图书馆借书看到了,《我与你》这个书名,被触动了,就把它借出来了。

这本书内容晦涩,读了一两个月,还做了大量的笔记,可以说把这个书抄了一遍,笔记内容要多于这本书本身。

当武老师在广州写心理专栏时,经常引用这本书的内容,导致这本书脱销了,不过现在还可以买到。

核心内容,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意思是,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与“你”之间,是关系。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马丁布伯说的“你”是上帝。武老师的理解是:当我放下“我”的预判和期待,而碰触到你的本真时,那一刻既是遇到了你,也像是遇到了神。

就像心灵感应发生时,那一刻“我”不仅是和“你”相遇,也像是遇到了上帝。前文说的身心合一,和心灵感应有类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回事,都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1消失了,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2统领了“我”。

这时“我”和体育活动这个“你”相遇,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当达到“身心合一”时,运动员们都喜欢说,这时球技“出神入化”。

所以这一刻不仅“我”的本质展现了,也遇到了“你”的本质,同时,真的好像有神性在其中。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们必然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为了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这个主体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也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他还说,“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们只能偶尔进入到这种关系中,而“我与它”的关系则是时时刻刻。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过一旦进入了“我与你”的关系,那一瞥,就像是永恒。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真切存在后,再看这个世界,一个人会变得很不同。

最好的关系

“我与你”的关系,论述起来不容易,你必须真正体验到,才能知道它是怎么回事。武老师认为特别关键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论述。

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有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比如一个很恶劣的目标——我想骗你的钱。这时你就是我骗钱的对象和工具,关系是“我与它”。再比如,一个崇高的目标——构建一个理想社会,充满真善美。

我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强行把你拉进这个世界,这时我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样是“我与它”的关系。

那如果说“我爱你”,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和你建立的关系,难道不行吗?不行,这还是“我与它”的关系。

有人在恋爱中很容易,因为小事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但根本上是: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的来,那就叫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的来,就是不爱我。

所以这时想构建的关系,是“我与它”的关系,而言语中使用的,却是爱这样的词汇,像是说要构建“我与你”的关系似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个论述太扎心了,戳破了关系中的大多数迷雾,因为关系中隐形的控制、利用,甚至剥削,实在是太多了。

这个论说如同真理一般,在心灵探索的历程中,在迷路的时候,马丁的这个论述始终像灯塔一样,给吴老师指引方向,让他只是暂时迷路,最终还回到他的方向上。

生活中,我们很少听到讨论关系时,像马丁这样说:不管你的目的与动机,何等高尚正确,当你将你的目的和动机,强加给别人时,你都是在构建“我与它”的关系。

相反,很多说法都是在为关系中的强加而证明。比如“听话教育”,父母可以逼迫孩子听自己的话,有时甚至没有理由,直接说“我是你的父母,所以你要听我的”。

听话教育渗透到了无数人的血液中,即使是武老师在夸奖自己养的猫时,也常会说:好乖好听话。因为听话教育的盛行,你周围势必会有浓浓的一团团人际关系的迷雾,要认清这些迷雾,你才能更好地前行。

马丁的“我与你”的关系哲学,是针对西方世界的自我本体论。与之相对的是“自我消失论”,是说,你要放下自我,才能融进一个更大的存在。

马丁反对这个,因为当“我”不存在时,“我与你”也就不可能了,进一步说,当倡导“我”放下自己时,其实就是,“我”在“你”面前沦为了“它”。

图片发自简书App

武老师认为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鲁米与夏姆斯

鲁米是成吉思汗时期的人。为了躲避蒙古铁蹄,迁居到了土耳其,成了苏菲教的领袖,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苏菲教派有个传承:找到你的灵魂伴侣,与他同修。

夏姆斯是个苦行僧,一次在沙漠中,一个声音问他:我可以帮助你找到你的灵魂伴侣,为此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夏姆斯毫不犹豫地说:我的头颅。

之后他们相遇了,相爱相伴在一起。然后夏姆斯被杀,还把他的头颅送给了鲁米。之后,鲁米长时间陷入痛苦,到处寻找夏姆斯的踪影,直到有一天彻悟: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
我不就是他吗?
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
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这个故事可能有点残忍,但武老师想说,这揭示了爱的意义:“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作为外在的存在,和我内在的存在,完全合二为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求一样东西:我和你全然相遇。

总结

1.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他”。

2.在马丁看来,我们必然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地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这个主体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也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3.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4.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思考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你才是“你”。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我与它”的关系,充斥着利用、控制和剥削,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需要去体验“我与你”的瞬间,最终全然相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说或影视中,有时为了剧情发展,或是人物需要,要设计一些极品父母,我就在想,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会不会像主角一样,然后发现,我比我想象中的冷漠,我不会。

原来,我对父母也是有期待和要求的。当我抱着这些预判,去构建关系的时候,构建的是“我与它”的,也许我可以尝试一下放弃这些预判,重新审视这段关系。

当穿着自我和自恋的外壳,互相碰撞的我们,碰到的都是“它”。当有东西破坏了这层壳,真我和真我,相碰触才能互相融合。裂缝,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