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说的“不惑之年”是出之《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是自己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算是对人生的认识,咱们也并不一定要非得和这个比,但是可以以孔子的思想来不断的提醒自己,人生要不断提高认识,才能不怎么痛苦。
这几个阶段是前后相关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现在孩子们5岁就开始学习了,却学的是别人让学的,想想15岁我们在做什么,高中或者初中,大部分还在游戏的世界中徘徊,在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徘徊,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志向。
只到上了大学,我们才懵懵懂懂的开始有些自己的想法,却被这种教育模式毒害,因为你已经被模式化,学校就像是工厂,按照这样来讲,我们的水平是远远低于孔子的水平的。如果一旦接近孔子的水平或接近孔子的水平,能取得成功的概率较高。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大牛会大学不上完,会好好的工作突然不干了,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明白自己要干什么了,这就是孔子说的“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立,立定不变,如果理解成自立,个人认为有点不准确,自立什么意思?常说的“成家立业”中的立是同样的意思吗? 成家立业中的立可以理解成自立,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显然不是这么局限的意义。
大家对“立“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但大多都是积极向上的,差异在所包含的内容的多少。
我想“立”应该是南怀瑾先生说的“确定”,比如说我们在15岁或者20岁立志专心搞生物技术,那么你需要用掉10年时间去学习 ,那么在这期间,你是不断在探索的,并没有那么的确定,这一点只有经过一定时间后才能下定决心去搞这件事情 。
等确定好你人生的道路和方向后,再经过十年的冲锋,在这期间,你会碰到各种否定,各种不认可,各种阻碍,但是你是不会放弃的,因为“立”。但是你会怀疑你做的事情的对于错,怀疑方法的好与坏,怀疑值得还是不值得。
五十而知天命
经过50年的生活历练,有成功的也有失败了,成功了如何,失败了如何,成功了有意义,失败了就没有意义吗?对于人生来说没有成功与失败 。人过50,对社会的不满,对自己的不满都会逐渐磨灭。花开会有败,日出会有落,哭着来,哭着去 ,人生,天命而已,你是改变不了的,这里的天命不是指“命数”,而是大道,在这个大道的前提下,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微小的轨迹。
六十而耳顺
古代大部分人 都活不过 60,不知道孔子说自己60岁而顺,有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个年代能活到70,说明孔子60岁到70岁之间修为很好,“顺耳”,则少心气,能够顺其自然。
这 几句话,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深,我们没有到达那个年龄,应该难以体会,如果你能体会得到,估计要超过孔子了。
因此我们处于“而立之年”,就必须考虑“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