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在沟通时有很多意识不到的暴力沟通方式。如何让父母和孩子和谐相处,让孩子不再害怕和父母进行沟通,在此建议为人父母都看一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 ,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本书的前言中,阿伦·甘地指出,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隐藏的暴力,与身体的暴力相比较来看,隐藏的暴力其实对人们的伤害更大。
一、什么是隐藏的暴力
在人们的语言中,隐藏着一种暴力。这种语言会让人受到伤害从而彼此疏远。父母在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可能无意中就用了这种交流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四个方面:
1.道德评价,对孩子进行暴力指责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孩子没有满足父母的要求,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或者邪恶的。
比如当孩子不小心打坏了妈妈一件心爱的玻璃杯,然后妈妈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真是一个坏孩子。”“坏”就是涉及到人品道德,是一个暴力的评价体系。
这种情况在孩子和父母进行沟通时经常会出现。孩子成绩没考好,做了一件不顺父母心意的事情,父母 就会对孩子说:"你不是一个好孩子,如果你不按爸爸妈妈说的做,我们就不爱你了。“等等。
2.进行比较,对孩子进行暴力的批评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实是很讨厌被比较的。
“这次又没考好呀,隔壁的谁谁考了100分,你怎么才考这么点?”“你表妹都很听你舅妈的话,你怎么这么淘气不听话”等等,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比较。
孩子虽然不会反驳你,但心里说不定在想:“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我该和他们一样吗?”“我同学妈妈说话很温柔,你怎么说话这么难听呢?”
3.逃避责任,这是一种暴力的逃避方法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是人们却经常用“不得不”“不能”等词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开脱。
一位妈妈说:“我不得不天天做饭。”然后每次做完饭就开始抱怨,孩子们没有吃完,就对孩子们进行唠叨,“你们知道我多辛苦才做好的吗?”这就使得孩子们吃饭都很郁闷。
“不得不”做出选择后,人们的心情会变得不好,和他产生联接的人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4.强人所难,对孩子进行暴力的命令
父母通常对孩子会提出一些要求,但是这种要求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孩子不按照父母的话做,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比如妈妈对女儿说:“你必须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其实妈妈的意思是让孩子早点做完作业,但是却隐含了不做完作业就不能看电视的威胁。
二、怎么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1.观察
观察是进行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他细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父母看到孩子用零花钱买糖果和玩具时,对孩子说:“你怎么乱花零花钱了。”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就会对父母进行反抗。孩子会想,“我才没有乱花钱呢,我买的都是我有用的。”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你怎么乱花零花钱了”这是判断。“你花零花钱买了玩具和糖果”这是观察。观察是为了让人们陈述事实,而不是做出结论。
书中有首小诗,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在此摘录其中一段:“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2.感受
我们通常会把事情分清对错,却忽略了对方当事人的心情。
比如,学校举行了一个比赛,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参加这个比赛,但是孩子却不想去。这时候父母就会对孩子说:“参加比赛,这是好事呀,你为什么不去?”
“参加比赛”这件事是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做的对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感受,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带有期望,这才是父母的感受。而孩子不想去参加比赛,这也不是孩子的感受,这是孩子觉得对的事情,孩子的感受是害怕比赛失败,遭受到同学的嘲笑。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应该将各自的感受说出来,才能更好地进行沟通,而不是父母直接替孩子报了名或者逼孩子去。
3.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人们通常会有四种反应选择。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第一种是妈妈很愤怒,“老娘辛辛苦苦给你们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第三种是了解自己的感受。妈妈可能会觉得受到了打击,自己做的饭不好吃,孩子们不喜欢,会伤心。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妈妈会选择带孩子们出去吃或者提高自己的技术。
非暴力沟通就是让我们能够找出第四种反应。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所批评,有所指责,都是希望对方能够变得更好。
孩子说做的饭不好吃是希望妈妈能够提高做饭水平,希望妈妈能够看到自己好好吃饭。
父母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就需要通过分析孩子说的话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4.提出具体的请求
提出具体的请求就要求父母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请求。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早上上学前爱磨蹭,妈妈就会很着急的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每天都得催你,让妈妈等你。”
这不是对孩子的请求,这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批评,是想利用孩子的内疚心理让孩子满足要求。但这么说孩子一般不会搭理人,继续慢慢悠悠,等到了孩子心理的时间临界点了,他才会迅速出门收拾好出门。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我们就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在父母看来很容易的一件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可以说,在父母和孩子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暴力沟通是经常存在的,这就导致孩子看不见父母心中的爱。因此,我们要学会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