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如果一个人跟随确定的内心而当老师,那么谁不能当老师呢?为什么一定要懂得更替而内心自己取得才能获得呢?蠢人所有的,是还没有确定的内心却有了对错的观点,是明明是要今天去越国但是他昨天已经到了,是他把没有的东西当成有。把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即使他有神明帮助,也不能正确认知,我暂且也没有办法啊!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断言不是轻浮的。断言之中也有别的断言,是他所说的断言特殊或者没有确定的缘故。果真有别的断言吗?从来都没有别的断言!他认为自己的话跟鸟叫不一样,这也需要辩论吗?它不需要辩论的!他把“道”隐蔽到哪里所以有真假之分,把断言隐蔽到哪里所以有对错之分;“道”去了哪里所以不能留存,断言存到哪里所以不可以。“道”隐藏在小的成就之中,断言隐藏在华美的辞藻之中。所以就有儒家和墨家的对错观,拿来把别人错误说成正确的,把别人正确说成错误的。当别人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和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那就不如把它们弄明白再说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事物没有不存在对方的,也没有不是正确的。从对方那里看看不到,自己认知才能认识到。所以说:对方是从正确出去的,所以正确也是因为对方。对方的正确是相对于某时存在的说法来的。因为这样,万物就会一时存在一时消失,一时消失又一时出现。一时同意一时反悔,一时不同意一时又一时同意,因为对方说正确所以就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对方说错误所以就认为正确的。因此圣人不会这样,而是把事物对照上天,这也是因为上天是正确的。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正确是对方,对方也是正确。对方是同样的对错,自己也是同样的对错。果真有对方永远是对的吗?果真没有对方是对的吗?对方的正确不能得到其对应,这叫做“道”的中枢。中枢在从一开始就在环里面转,无穷无尽的对应。别人是正确也是无穷无尽,别人是错误同样也是无穷无尽,所以说“不如先把它们弄明白”。
(大意)
人们很容易仅凭自己主观想法去判断对错。人们在讨论中常因语言模糊或表达不当而扭曲真相,导致是非难辨。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对错会因时间、立场等因素相互转化。所以遇到问题,我们自己要先明白事情的本质,然后才去判断谁对谁错,只有这样才可以客观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