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的随笔集《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的狩猎活动,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群众的生活风貌。整本书一起谈怕会大而化之、蜻蜓点水,故而这里只略谈谈书中的一篇《别任草地》。
故事一开始照例是以简练又优美的语言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继续呈现着这种写作手法的独到好处:“……早霞没有像火般的燃烧,而是泛着柔媚的红晕。太阳不像酷热的干旱时候那样火烧火燎,也不像暴风雨前那样暗淡发紫,而是显得明亮璀璨——在那狭长的云彩下冉冉上升,放射出鲜丽的光芒,随之又淹没在淡紫色的云雾中。那舒展的云彩上方的细边闪出蛇似的亮光,宛如刚出炉的银子……” 大自然的景色是变幻多端的,春夏秋冬的轮转、更替只是日复一日的自然规律,能赋予它们意义的是因为掺杂了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切身感受。人类会伤春悲秋、触景生情,大自然的动植物可没有这种能力。人和景物的情景交融描写渲染了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同时也向读者交代了后续发展的时间、地点。
不过作为俄国文学中第一次描写农民的作品,《猎人笔记》的整体矛头是直刺农奴制下的地主阶级的,即使在这篇几乎看不出什么农奴、地主矛盾的随笔里也不例外:“天气有时也极为炎热,坡地上有时甚至热如蒸笼;但是风会把聚积起来的热气驱除,吹散,一阵阵的旋风——那是稳定天气必具的征候——就像一根根高高的白柱,顺着条条道路游荡,穿过一块块耕地。洁净干爽的空气散发着苦艾、割下的黑麦和荞麦的气息,即使在午夜前一个来小时,也感觉不到一点点潮气。庄稼人在收割季节里盼的就是这样的天气……”这一段除了最后一句,其它的描写几乎皆是在环境气候上,一大段普通的陈述终结于“庄稼人在收割季节里盼的就是这样的天气……”这句话,如果不是地主阶级的压迫,普通的庄稼人如何会如此留意气候的变化好坏与否呢?
接下来是自开篇以来平和情节描写有所起伏了,因为猎人“我”的迷路,误打误撞碰上了几个“牲口贩子”,即近处农庄来看守马群的农家孩子。“我”观察着几个性格各异的小家伙边煮土豆边谈天说地,什么“家神”、“白白亮亮的人鱼”、“鬼怪、水怪”,其八卦猎奇之程度已不亚于女孩子间的闲聊了。三个多小时后话声静下,“我”也同孩子们逐渐进入梦乡。翌日一早,一群精神焕发的马儿由猎人所熟悉的那几个孩子赶着奔驰而去。
后半部分主要是通过猎人迷路后与五个农家孩子的相遇,将俄罗斯民间故事和乡村里的迷信传统尽力展示给读者。虽然国别不同,但在农忙的闲隙进行天马行空般的畅谈恐怕在各国间的差异是不大的。在看到善良纯朴的人物、离奇古怪的故事时,字里行间也间接向读者表达出屠格涅夫对农奴制的不满,对平等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