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早写这本书,我的弟弟就不会死了。”
这是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写下来的话。
乔拉·米卡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然而他却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共情能力,导致弟弟走向自杀。
乔拉·米卡利从这件悲剧中反思自己,并结合多个典型案例,写下了这本《共情的力量》。
作者说:“我相信共情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善良,更加安全。”
因为共情就像一束光,它能穿透痛苦和恐惧,给我们带来光明。
当我们被共情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被他人理解了,不自觉地就会卸下很多的负担和压力,这比普通的安慰来得更加有力。
所以,共情是治愈生活的良药,是温暖世界的利器。
1.共情,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
大卫是作者乔拉·米卡利的弟弟,本身是个帅气阳光的男孩,却因为误信了朋友,而被警方通缉。
在弟弟逃跑的过程中,乔拉·米卡利打电话给弟弟,劝弟弟回来自首。
万万没想到,这竟是和弟弟的最后一通电话。
接完电话的第二天,弟弟自杀了…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乔拉·米卡利都无法走出弟弟自杀这件事。
日日夜夜都被一个问题所纠缠:当初能做些什么来挽救他呢?
他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和弟弟最后对话,寻找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
突然,他想起大卫在电话里说的那句“我爱你”。大卫很少说“我爱你”,而弟弟在当时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是在确认他也被爱着,他需要听到这句“我也爱你”。
可是,乔拉·米卡利却把他晾在一边,没有说出那句很有可能挽救他的“我爱你”。
如果当时,乔拉·米卡利在弟弟流血将死的时候,能够做到共情,能够感受到弟弟的情绪和痛苦,而不只给他一个创可贴。
那么,他的弟弟将会是另一个结局吧。
乔拉米卡利认为:每个人需要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而共情是通往爱和宽恕的道路。
所以,如果生活中,你的朋友正在独自流泪,不妨坐下来陪陪他,听听他内心的声音,让他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而不是袖手旁观。
2.共情,让每个人的内心都得到聆听。
有个网友在确诊重度抑郁后,在网上留言说:
被确诊患重度抑郁后,我姐直接甩了一句:“我看你每天嘻嘻哈哈的样子有什么可抑郁的?”
我妈也是极其困惑:“我们供你吃供你喝你为什么要抑郁?”
我爸还挺冷静:“你自己反思一下,肯定是你自己有什么问题才会变成这样。”
这个网友的家人和我们很多人一样,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所以,不被理解成了这个世界的常态。
就像廖一梅说的:“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向往自由,在别人眼里是不务正业。
寻求安稳,在别人眼里是没有上进心。
体验生活,在别人眼里是没事找事。
但是,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低层次的要求就是被理解,而共情是理解的高形式。
它让我们可以感知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哪怕只是一瞬间,也会将人与人紧紧相连,找到我们的共通之处。
这和同情是有区别的,同情是安慰,而共情是用心去聆听。
作者提到:用以对方为中心的共情式倾听,会让他感觉到自己理解了。
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不再孤独,让爱更有深度。
3.共情,让每个人都清楚地认识自己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人这一生中,最需要认识的东西是什么?
高赞回答是:认识自己
是啊,人这一生,认识了很多东西,但唯独认识不了自己。
就像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
相对于跟别人说谎,人们从骨子里更习惯于对自己说谎。
但是,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能力,避免自己陷入无法处理的事态里面,避免钻牛角尖,避免停留在内耗和沮丧之中。
那怎么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呢?学会共情是认识自己非常好的方式之一。
《共情的力量》一书中提到,在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看不见自己,得需要一面镜子才行,而这面镜子就是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
例如,闺蜜失恋了,很伤心。会共情的人用闺蜜的视角,准确地推测出闺蜜的想法和感受。不会共情的人会让自己陷入到失恋的情绪中,跟着闺蜜一起愤怒、伤心,渐渐地失去自我。
如果在他人面前,我们丢失了自我,又怎能获得真实的评价,从而认识真正的自己呢?
而一个能共情别人的人,一定也会清楚地认识自己。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不能共情或许是一件好事。”
看完《共情的力量》这本书后,我觉得,共情是治愈生活的良药,是温暖世界的利器,更是家庭美好、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