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凡人,总有一段迷茫的日子,不断地寻找些什么,颓废、痴狂、堕落、散乱 ....... 或者遥不可及,或者已成蹉跎,或者没完没了。
是美食,总有一瞬清醒的片刻,就在这一刹那,飘零的游子找到了家乡的味道,年迈的儿子找到了母亲的味道,堕落的厨师找到了熟悉的味道,尘世的俗人找到了自然的味道......
一道美食里藏着一个人的秘密,甜是他的幸福,苦是他的磨练,酸是他的痛楚,辣是他的疯狂,咸是他的沉淀,吃一道他做的菜就知道他过的怎样。
(一)
湖南长沙市市区。
南方的米粉都差不多,口感的关键在于汤料和配菜(湖南方言说码子)。
长沙米粉的种类不按辣或者不辣来分, 也没有微辣,中辣,特辣一说,辣与不辣,如果没有提前告诉厨师,就完全看厨师当天的心情了。
长沙人的早餐也是从一碗粉开始的,粉的种类由添加码子的不同而区分:辣椒炒肉,爆炒小肠,红烧牛肉,萝卜牛腩,木耳肉沫,三鲜清汤等等,还可以加个蛋,水煮,油煎,咸鸭蛋。不过最让我情有独钟的是什么都不放,俗称光头粉,这样我就可以由着心情随便加码子了。
一碗粉,岂能只有一种码子?!于是就有粉店开出了自助早餐,统统一个价,码子随便加!这当然成了我不二的选择,当然,顺便还就了走动式早餐的经典搭配款:油条和豆浆。
湖南不产槟榔,湖南人却特别爱吃槟榔。
抽烟的人爱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而有了槟榔又充满娱乐精神的湖南人当然不会忘记调侃。若有人劝解他们不要吃槟榔,他们会一手夹一支烟,一手夹一个槟榔说:槟榔加烟,法力无边!
其实,湖南人以前是不吃槟榔的。
据《湘上痴脱难杂录》记载:明末清初,湖广总督何腾蛟与李闯王夫人及其部将联合抗清。由于督师的将帅不团结,削弱了抗清力量,何腾蛟为了解决矛盾,带领人马从衡阳来到湘潭,与清军相遇。时值,顺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亲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杀得湘潭尸横遍地,不下十万,所剩户不上三四十,人不满百口。其时有安徽商人,程某来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槟榔避秽,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园。嚼食槟榔的习惯由此延续并发展而来。从此,湘潭人与槟榔结下了不解之缘。嚼槟榔的习俗也逐渐传入湘中、湘北一带。
现在湘北一带,见面打招呼都可以散槟榔了。“恰槟榔不咯?搞一扎撒?“
(二)
湖南长沙市宁乡县。
作为一个湖南人,以上四种食材都熟悉,但却是我从未见过的搭配和尝过的吃法。
野菜笋沫。
将沩山高海拔山区的小春笋与当地野菜剁碎,清炒,再放入山泉水闷煮一下,让自带的香味彼此渗透。吃到的时候竟没有糙口的感觉,满嘴清香,回味甘甜,就食的香味都能感觉到呼吸的通畅。
沩山豆腐。
沩山泉水磨制,上好的黄豆,不參假的制作,翻炒不烂,流露出沩山手艺人精湛技艺与良心。微煎少许,只撒将些许湖南剁辣椒,翻炒入味即可起锅。在中国的传统厨艺中,豆腐是最能体现大道质朴,大繁至简的传统哲学思想了。
油炸米豆腐。
我原本以为油豆腐只有汤煮和凉拌两种吃法,直到遇见了油炸米豆腐。黄色的米豆腐由块儿切成片,油煎至微焦,起锅后凉一会儿,避免上火,吃前撒些白砂糖。一口下去,外面沙沙作响,里面却十分Q,很奇怪的口感并没有让人退而避之,加上幸福的甜味,即可主食,又可零食,反而容易上瘾。
刀豆排骨汤。
刀豆因形似刀而得名,又因口感粗糙,经常用来晒干做腌菜。在湖南,通常的做法是将刀豆切片晒干,放进剁辣椒坛子里一起腌制,食用时一般当做调味料或者配菜。
第一次见到如此的做法特别开心。和老板一家人一起吃饭,他们吃什么就跟着吃什么。饭桌上老板说起了这道菜的做法,其实挺简单,就将切片晒干的刀豆用热水泡发了,然后放入锅中与排骨同炖,这样就去掉了刀豆糙的口感。
当年灵祐禅师来到沩山开山传法,想必也有这些美食的一份功劳吧,毕竟在无辣不欢的湖南见到如此清淡却令人垂涎欲滴又念念不忘的美食实在是太难得了。这份清淡,即满足了饮食,也减少了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