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发生的事都是生命中的体验

2021年5月3日

        今天孩子要跟我一起上班,早早和我一起来到办公室。然后孩子说要听书,要我把手机不锁屏,表示会自己安排好听书和写作业,也会按计划写完作业。本来我是坚决不同意不锁屏的,后来看到他强烈要求,就想着应该相信孩子,就算孩子做不到也让他体验一次自己管理,正好后面让他自己反思调整。然后我就对孩子说“我相信你”,把手机交给孩子后,我就去忙我的去了,直到大约过了3小时后,我再回来时发现孩子还只刚开始写作业,然后我摸了一下手机,很烫。我快速在心里过了几个回合——如果我以抓住孩子把柄的形式批评孩子,否定孩子不会自我管理,批评他没按时完成任务,估计孩子会先克制自己不反驳妈妈。然后妈妈就认为得理后更生气,进而要惩罚孩子或加大控制的力度,而孩子本身在内疚和自责中,又感受到来自妈妈否定和压力,就开始烦躁,此刻若再增加一点负强化,尤其是诸如惩罚或者控制,孩子就会产生情绪大对抗。那之前的和谐状态会完全土崩瓦解。但是,如果我不追究已经发生过的一切,只落脚在此刻,问孩子:可以怎么调整?今天的安排还能否完成?应该收获的是孩子的思考和调整。

        短短两分钟,我的内心戏过完了,尽管我对孩子今天的表现还是有些不满的,但还是决定按内心戏的第二种剧情执行。中午的时候孩子没有太多内疚,表示会在今天完成任务,也没再提过多的要求。我们稳稳地渡过当下的危机。下午再看孩子完成任务的情况,如果仍然未按计划执行,仍然保持不批评,不生气,让孩子再思考,再调整。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一种体验,于孩子是,于父母也是。好感觉的体验滋养了彼此。不好的感觉体验,是为了告诉我们要调整,调整的感觉对了,情绪就顺了,事情也顺了。

        感赏自己慢慢走在接纳的路上。

        感赏自己今天能做到看当下,不看过去,不恐惧未来。

        感赏自己开始有意识用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和安排,孩子就自带了安排后的责任感。

        感赏自己开始思考逐步退出孩子的依赖。

        感赏孩子有要自己安排的愿望,只是一下子还做不到,孩子只是需要锻炼。

        感赏孩子说今天一定完成安排的任务。

      感赏孩子下午主动不再要跟我来上班,选择去老家,晚上再回。

        投射孩子下午完成既定的计划。

        投射孩子下午能控制看电视的时间。

        投射孩子今天玩好又学好。

        投射自己不管孩子怎样子,我都能如如不动。

        投射自己的情绪稳定,能持续看到孩子的优点,爸爸的优点。多多赞赏孩子,赞赏爸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