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半WENDY训练中总是念叨:“我什么都不喜欢,我什么也不讨厌。今天没什么事儿发生。”
记得第一次见面我问她:“你今年几岁了?”
她说:“我五岁半了,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老师你喜欢听话的孩子吗?”
我看着她说:“我喜欢一个人的话,才不管他听不听话呢。”我相信我这么说她懂。
没感觉就没感情(感觉统合资深测评师王老师说)。因为人类的言行举止在最初产生前的起因,都是因为“有感觉”。因为有感觉,才会有想法,有了想法,才会有所作为。当大脑“有感觉”之后,大脑才会启动一连串的传递、对照、辨别、整理、决策的动作,然后命令身体执行,整个过程不超过0.03秒的时间。在身体产生行动之后,因为身体感觉器官又会与环境产生新的接触,于是又会有新的感觉导入。通过多次感觉信息的输入、对比、整合、行为对应之后,我们产生了对该事物的主观和客观认知。如此重复着“感觉”―“想法”―“行动”―“认知”的程序,即是感觉统合的运作。而最重要的第一步骤就是要“有感觉”。
这个五岁的WENDY就是没感觉。那么我们要抓住机会创造感觉产生。先要了解为什么五岁没有感觉的原因。
在观察WENDY和她妈妈的互动中发现,妈妈常说的一句话:“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妈妈对WENDY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随便吃别人的食物,不允许进办公室麻烦老师,不允许随便动别人的物品,不允许和别人打闹,不允许……爸爸觉得严格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管教。
问题:过早严格管教,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以较高标准要求孩子严格遵从某些规定或完成某些任务。
这样长大的孩子有的可以很早就有很好的生活应对能力,看起来早熟而且能干。有的孩子则无法在幼年承受这样的压力,导致能力滞后,情绪化严重,为了逃避被伤害而封闭自己的情感,形成习惯性叛逆行为(外界环境强势时她会不自觉的反抗)正如WENDY的表现。所以,如果有崇尚“鹰爸”“虎妈”“狼爸”的家长们,建议先了解自家孩子的身体基础,视状况调整教育方式与要求标准。
首先要先和孩子产生情感的连接,然后再解决问题。
每天来了先拥抱,最初她很不习惯,嘴里叨咕:你干什么,别碰我!并没有特别排斥只是身体有些僵硬。发现这个小秘密后,我坚持见到她就拥抱。慢慢地发现她的身体变得柔软而不僵硬了。再后来我们聊天的时间更多了,她会问:“老师你喜欢我吗?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人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她们。”我看着她说:“我喜欢你。”她看着我,但是她的眼睛不亮。
有时候她会拉着我给我看她画的画,问我:漂亮吗?
一次上课中,她因为和小朋友的冲突而决定不再上课。我作为辅班老师跟她聊天。我默默地跟在她后面,大脑中在搜索她行为背后的目的和目前的感受。
到了一楼,她转身对我说:“我讨厌她们,我不喜欢她们,这节课没有意思,很无聊!”
我被她的吐槽所吸引,于是蹲下来看着她,点着头,想继续听她吐槽,她瞪着眼睛看着我,眼中有些亮:“你能帮我找卡片吗?那个有老虎的卡片是琦琦最喜欢的,还有一个带字的卡片。”
“好!”我愉快的回答。
她拉着我的手又回到教室。
在和孩子沟通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倾听,用心倾听(带着爱与尊重,如果觉得爱和尊重这两个词有点大,再简单点说就是带着好奇和爱。)
其实无形的爱的氛围【安全的不带任何评判、责备、抱怨的氛围】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拥抱,如果说再配合身体的拥抱(逐渐加重拥抱的力量),让她的内脏也感受到爱的动作,加上语言及时的鼓励和认可。孩子的内心感受到信任,外界的信任会增大孩子自己内心的力量,这股力量会推动孩子不断前进。
不过事情变好之前会有糟糕的一段时间,就是可能会出现所谓的不守规则的行为。
比如说当WENDY感受到爱与尊重时,她的内心的力量会渐渐成长,这个过程中她会有意触碰一些规则挑战老师和同学们的底线。比如不排队,抢玩具等小动作,此时要温柔坚定的逐步调整,不可以一下子让她遵守所有规则。
有条件的许可,一节课对她有两个限制条件,第一课堂不可以尖叫(尖叫时老师会抱起她离开现场,直到她感觉好了再回来);第二不可以抢别人正在玩的玩具;当然做到以后给予鼓励肯定,感谢她和老师一起遵守约定;做不到时要及时认可她的情绪,给她调整时间。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粑粑麻麻和老师一起坚持,让孩子多多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多去体验积累身体感受经验,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认可,慢慢的孩子就会建立自我能力的评估圈,形成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