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是一首现代诗,来自海子。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每一首短诗都是纯粹抒情的,而这首《日记》,就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抒情诗。
诗人在第一句直接叫出“姐姐”,从根本上确定了这首诗是只向着一个人的哀诉,呼求与痛哭,是纯粹个人化的。他告诉“姐姐”,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下一句,又是一声“姐姐”。他像孩子一样一声声呼唤着,悲哀又无助地告诉她:“今夜我只有戈壁。”海子在开头如是讲述着自己的悲哀,但在题目上,他明确地写下:《日记》。他从一开始就明白,这是写给“姐姐”的诗,更是写给自己的诗。他此刻孤独,亦将永远孤独。
下一段,进一步的抒情展开:“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空到什么地步呢?“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依靠不住,空旷的草原上只有更空荡的双手,连悲痛时的泪滴也无法留存。因此,海子哭泣着,告诉“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接着,像是预言又像是誓言,海子写下:“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一股绝命书的气息已经氤氲在字里行间,深沉的悲哀浸透了每个字。
下一段难解,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最原初状态的回归。作为符号的动物,人类总是给予各种事物以寓意和诠释,而艺术家更是热衷此道,以至有人调侃:“作家总是要把一样东西整的像另一样东西。”在诗人的世界里,事物被赋予了他个人的意义与象征,由此构成了他独有的抒情系统。但在今夜,海子放弃了一切强加于事物之上的意义,“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他把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全部归还给了外界,让它们全部回归到自身,从抽象而静止的符号变为生动而变化的实体。因此,“一切都在生长。”在这里,诗人以自己的一无所有为代价,让世界重新丰满而充实,焕发着生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是在这里,视线聚焦在那唯一的失意者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在绝望下的自我消解自我放弃,如同鲸落般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万物。
因此,诗人发出了最后的叹息:“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一无所有的内心,如同荒凉的戈壁。但那空空的戈壁是美丽的,因为那诗人一直苦苦思念的“姐姐”。他放弃了一切,也就解放了一切,他荒凉如戈壁的内心不再受任何价值观的束缚,回归到了人类最原初的形态——个人。此刻,他只是一个人,一个纯粹的人。不是某个地区的居民,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他只是一个人。最终,他回归到人最本质的情感,即一个人拥抱另一个人,即,爱。所以,“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首诗的抒情,正如我开头所说,称得上“惊心动魄”。深沉的感情,浓如血,重如山,足以让人痛哭不自抑。为诗人的惶然无措,为诗人的悲哀入骨,为诗人的一无所有。而从另一方面,它所展现的人的还原同样让我们沉思。“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很容易被扣上“儿女私情”,“个人主义”的帽子,但在真正绝望的时刻,或许能温暖我们,陪伴我们的还是个人,还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爱。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个时刻任性一下,有权利去做一个纯粹的人,去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最后的困惑:抽象地爱整个人类,或爱整个集体,和纯粹地爱某一个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