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这部短篇小说的作者是芥川龙之介,在美国最红的一个日本作家,他的创作生涯不到20年就死了,自杀了。
日本的很多作家都很喜欢自杀,仔细看他们的作品感觉很窒息,像是被人掐着脖子。他们长期在这样压迫文学中间成长,他们很抑郁,然后他们选择自杀。
芥川龙之介出生在挤牛奶的家庭,11岁的时候,芥川龙的妈妈就死了,他爸爸没有能力去抚养他,把他送到外祖母家,第二年他被自己的舅舅过继当成养子,他的姓氏才改名成芥川。
他的短篇小说《罗生门》讲的是在一个饥荒、充满灾难的时代,幽静的夜晚,一个面色苍白的老太婆为了生计把死人的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准备做成发簪,换点钱食物什么的,那种感觉和你看午夜凶铃似的,太吓人了。
后来一个下人出现了,被吓的动弹不得。缓过神发现这是人,这个人还在亵渎尸体,吓我不说你还亵渎尸体,不能原谅她,刚准备收拾她。
老太婆解释说:“我迫于生计无可奈何。被我拔头发的女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把蛇切开,每条蛇有四寸长,去冒充鱼肉,给军营吃。要不是她死于瘟疫,到现在这个女人还在做这种勾当。
为了活下来去拔这个女人的头发,所以我也可以被得到原谅,你可以理解我的,对吗?”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下人问她:“你确定?如果是这样,我要做一件事你也别恨我。”他冲过去把老太婆衣服扒了,扛在肩上,夹在腋下,跑出城楼,消失在夜色里。
如果一个人快饿死了,她做的违背道德的事情可不可以被原谅?
人如果在饥饿跟道德面前去做选择,大多数人会先去选择填饱肚子,再去讲什么是道德,这是当时日本社会人吃人的常态。
黎明百姓为了生计互相欺诈剥削的行为,在日本那个年代竟然是常态,这就是芥川龙之介这本小说要给我们带来的东西。
讲完了罗生门的小说,再来讲讲罗生门这部电影吧。
有趣的是罗生门的电影和小说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这部电影是改自同一个作者的另一部小说《竹林中》。
有七个人,针对一个武士的死说法都不一样,连最后两个当事人和武士的亡灵都招出来了,还是不明白,他们都各执一词。
很多看过电影和小说的朋友是一头雾水,他们去寻找答案,大量的总结、做论据。答案很简单,就是没有答案。
作者想要让我们理解的主题是我们认为的事实恰恰是不可靠。
学会表达批判性思考,要么证实要么证伪,要么永远去存疑。
当我们不懂一件事情,听一个叙述可能只有片面的答案,我们不知道真相是什么的时候,存疑是最好的方法。
1951年8月27号,电影拍完即将上映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开始要进行剪辑,整理交卷了,结果因为漏电着火了,幸运的是导演想开头下场大雨,小说里面是没有大雨,但是黑泽明说我想下场大雨,一定要制造这种迷惑感,他找剧组调了三辆消防车过来制造大雨。
拍完之后也刚刚好忘记还了,所以装满水的消防车还在现场,最后火一着起来,直接就用消防车把火给浇灭了,如果没有浇灭,这个电影不会上映,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
《罗生门》上映的时候没有任何人看得懂,只有一个意大利电影公司的老板,在他的大力推荐下,让《罗生门》参加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结果《罗生门》一下子就拿到了威尼斯国际大奖。
当这个消息传回日本的时候,黑泽明正在钓鱼。
一个人火不火,这就是命。
如果你的才华没有问题,你总会有机会,一定会红。不过是红的时间长短不一样,一个人如果长期红那就不一样,但如果他只是凭运气红了一下,那只是他的运气好,很快就会被打下来。
一个真正有才华的演员,真正有思维的导演,从来不怕,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怎么起来的,哪怕自己是被打下来,慢慢也知道自己要怎么重新起来。
不要去指望运气让你更好,实力到了,运气会随之而来,你真的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