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一个以文学为业的人,此前的若干年,我并没有像自己十几岁时想象的那样,做一个日日与文字为伍的人。
书当然是时时会读的,文章也偶尔写一写,只是,有太多的时光是虚掷的。
在所有我虚掷的时光的事物里,能排名前三的,按出场顺序来说,应该是单机游戏、论坛和淘宝。
游戏是缩微的、虚构的人生,一样有参数、有目标、有进化的可能,然而它终究不是人生,游戏里的天地和成就感,没有一丝一毫可以穿越到现实之中。
论坛里光怪陆离,可以看到各式样的人生。有虚伪的圣人,张扬的奇葩,自恋的人渣,脑残的痴男怨女,让人感叹生活的丰富远超人想象。
未见识过的看一看,能够提高对人生和现实的鉴识能力,然而看多了,到底感觉疲累。人心,可是个不好深究的玩意儿。
淘宝呢,世界琳琅满目,又触手可及,你会感叹世上竟有如此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在收藏夹和购物车里,时刻上演着与欲望的拉锯战。
我最爱淘宝的一刻,是在撕开灰黑色的快递包装袋时,那一刻有此前的盼望和想象,有未揭幕的欣喜和未知。而此后,和人生中的大多数时刻一样,只觉得:不过如此。
就这么被自己的弱点,偷走了好多时光。生活中并非不能有消遣,只是我内心清楚地知道,消遣只能让人痛快,不能让人欢喜。
2、
三十岁之后,突然发现我所拥有的时间并非无穷无尽——当然,任何时候我都知道人命有尽,当你离在隧道里且离另一端的那个出口很远时,你会有一种“我会一直走下去”的幻觉——这种认知的最大效果,就是加剧了我的焦虑。
焦虑是一件一直存在的事情。无论是显性的行为拖延症和晚睡强迫症,还是隐形的心态,它都似乎已经是一个无法消除、与生命同在的顽疾。
开了微信公众号之后,主要写写生活的随想。偶尔也觉得,思想和情绪找到了出口。
然而焦虑依然存在着,且由头更多了起来。因为没有灵感不知写什么,因为有了想法但写作中手感不佳难以为继,因为写了之后感觉阅读量不尽如人意,都能焦虑起来。
前日,看到同学发的朋友圈提到了这个问题,同学对留言反馈总结道:同学们满满的负能量啊,垃圾、焦虑、灰灰土土,这都是为什么?
看到这,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焦虑不是个性病,是时代病啊。
3、
你有没有在地铁上环视周围,发现百分之九十的乘客都在看手机——而你自己也是其中的一个?
你有没有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微信朋友圈,发现只多了三条更新,花一分钟看完9张照片3篇文章,然后又陷入深深的无聊之中?
你有没有在一天本该结束的时候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所以又强行将“这一天”延长到12点之后,而收获的只有困倦和更多的焦虑?
你有没有过已经变成鬼魂的理想或梦想,而它依然在幽深之处骚动着、鼓噪着,但你从来不敢正视乃至承认它的存在?
如果是,那么焦虑就是存在的。
仔细想想,早已有好多现象告诉我们,焦虑是共通的。
譬如,碎片化信息的泛滥和书本阅读的式微就是有力的证据。
就我自己而言,要不是借着kindle的拯救看了不少小说和闲书,真不敢想象我跟书会疏远成什么样子。
又如我们的生存状态,当现实生活的艰难程度被教育、居住、医疗成本提高到某个程度时,形而上当然成了奢侈之事。
生存已很难,而况生活?可是心灵如果没有其专属的天地,禁锢感和空无感是不可避免的。
4、
于是,我静下心来想了想为什么我会焦虑。
虚掷的时光已经过去,我固然知道往者不可谏,然而长年累月的无力感积累起来,自不是一件可以忽视的事。
更加重要的是,我感觉到,我需要一直用创造某种价值的方式来证明,我是好的。而只有好的人,才是值得被爱的。
原来,这种并不理性的逻辑,才是我内心一直在生产焦虑的原因。
人生中往往不能被自己清楚记忆的前三年,是人一生的底色所在。然而不幸的是,太多人在那个关键的阶段曾经被养育者不妥当地对待过。
再回想一下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便更知道这种认知的由来了。
书本里面,人分为有理想的和庸碌的,优秀的和废柴的,高尚的和猥琐的。前者无疑是价值导向的所在。
但书本未曾告诉我们,这两面完全有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共存,而共存才是一种更有意思更真实的事。
老师关心的成绩,家长关心的表现,父母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个指标和参数都在告诉你,我们其实只有一个判断标准:你是否优秀。而只有优秀,才能收获赞扬、奖状、升学机会,甚至,爱。
社会为每一个本来千差万别的人设置的机械化生活节奏则更有奇效。你应该在六七岁上小学,十八九岁上大学,最好是985或211,考研是体面和有利于找工作的,考博就算了,25岁也该赚钱嫁人生孩子了,什么?30岁还没有男朋友,还想找真爱?凑合凑合吧,年龄大了,不好办啊!
当然,社会的存在和起作用的形式,是千百年的传统,是千万人的非理性,是表面七大姑八大姨的碎嘴、实际上人性不能摆脱的peer pressure的强力作用。
当整个社会都只关心效率的时候,个人的存在价值只在“有用”这个点上。这时候,没有学会用“有用”之外的其它标准自我认知的我们,焦虑是必然的。
5、
虽说大多数焦虑的产生,与社会环境脱不了干系,可是当它落在尘埃上,与它周旋着、被它消磨着的,是我们自己。
所以这个锅,我们不能背。
以健身为主题的app“Keep”有一句广告语,曰:自律给我自由。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就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
对于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而言,实现自我价值认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很多因为计划缺失或计划失效、导致自我秩序崩溃的场景下,对自我的否定更是一种常态。
而为了求得内心的平静,我往往会告诉自己,人生的真谛,不在于是否成功,而在于是否快乐。——成功一事既然不重要,又何必事事按部就班,时时反躬自省呢?
可是我发现,这种自我说服往往是无力的。
因为你我发现,我并不快乐。
什么时候我是快乐的呢?当我在专注于一件热衷之事,或者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外化时,我能感受到真切的快乐。
只是,如果想要持续地获得这种快乐,必须要有相当的自律。
而自律和自由,此前我从未将它们联系起来。直到看到这句话,头脑中闪过人生中无数的经验和片段,方才感觉到茅塞顿开。
被生活追逐是没有自由的。即使援引《庄子》的话,“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我也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
毕竟,庄子这么说,是知行合一,我这么说,只是强作通达而已。
那么,就索性就下那些还未到达远方吧。
掌控自己,方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