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望岳诗,总共三首,第一次就是这首,望的是泰山。第二次题目也是《望岳》,望的是华山。第三首,还叫《望岳》,衡山,南岳。
望岳望三次。这至少说明老爷子眼神还行,不是视茫茫发苍苍老态龙钟的样子。就是有点懒,三首名字都一样。
这三首诗,风格差不多。至少,这三首诗里面,没有"忠君爱国"没有"忧国忧民",就是望岳。而且写得非常好。第一首很有名吧,尤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多少人都拿来牛逼哄哄的夸自己?!
我们只说第一首,望泰山的《望岳》。
写山是比较难写的,写岳更难。山跟岳,是有区别的。
看这首诗,排列,第一二句是分开的。每行一句,后面的放在一起?因为这首诗就应该这样读。这是杜甫厉害的地方。尤其前两句,写得真的已到了神仙的境地。
"岳"字,就很难下笔了。"望"字怎么下笔?想一下,当时老爷子写下这个题目,肯定措着手转圈,这咋弄啊,岳,比山大太多了,我这小眼睛咋望呢?又没望远镜。所以题目难嘛,干脆后面两首也用这个题目,懒得改了。
但是,标题一出,诗呢,咋办呢。"夫如何"呀?一字未落(没有描述性字眼),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隐隐隆隆具有"岳"宇、"望"字。"夫如何",就像是说:"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一题当前,心手茫然,却落笔不得,那就这么地吧,岱宗夫如何?恰成绝妙落笔。行了,这句就这样。
下一句呢?太大了呀,咋弄。好吧,那就说大一点。咱不学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都三千尺,那山肯定小不了。就是,齐鲁吧,历二国,尚不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设,恰是"望岳"四个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是实写岳的。"岳",是造化之气所特意钟情的。杜甫望岳,就一直计算尺寸(着眼下笔的空间或时间),他一直计算到天地之间没有"岳"之前,可见他胸中的广阔。"割昏晓",三个字,就是取自《史记》所说:日月所想隐僻为光明也"。
这两句,一句写"岳"从地而发起,一句写"岳"到天边才尽。总共十个字,写尽天下"岳"。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注意,还是扣题写,我们想象一下所描述的情景,就知道是在写"望"。总体来说,是横纵两笔。荡胸生层云,就是写"望"的辽阔,横向的,请假设他左右转头缓缓看。决眦入归鸟,是写"望"的远,纵向的。睁大了眼睛,极目远望,飞鸟如箭,冲入眼眶。十个字,把"望"写尽了。
诗里面的大境界,都是需要大胸怀才能领略道德,好好读读以上四句。会有收获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转笔变化,翻字,就是把一个字的另外的延伸角度翻出来,再写。比如,会当凌绝顶,就是把"望"字,翻成"凌"字,要望的好,自然得"凌绝顶"。
上面我们说过,岳,跟山有区别的。山,就是一座山。岳,是由群山组成的,一群山围聚着的最高大的那座山,就是岳,我们去泰山、华山等等,会发现很多山都在周围,最高的那座就是我们爱爬的山。所以,杜甫在这里,把"岳"翻开,化开,化成了聚山,也就是"众山"。
从来律诗中的结,有如此笔力气力的,并不多。结的好。有气概!
小解释:
"钟神秀","神",写岳之神,写的是其变化不测。"秀",写的是岳包含万象。
造化钟神秀,是写山的气质的,写山后面跟着阴阳割昏晓。阴,是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比如山后面,总有阳光照不到的,所以,称为"昏"。阳,自然是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比如山前,所以叫作"晓"。所以,你看,阴阳割昏晓,五个字,都是对应严格的。
望岳,自然能看到云,云,层层浮出来,望的人胸为之而荡。远望之下,久望之下,便见归鸟。因为风景好呀,舍不得闭眼睛,眼睛长久的不合上,似乎要裂开了一般,就是决眦。眦,就是眼角两边的红肉,照照镜子,看自己的眼睛,就会发现。这两个字,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弓不虚发,中必决眦。
"入"字,不是进了眼睛,是日暮之时,飞鸟进入了"望"中,也就是入眼界。归鸟,飞得迅捷,而望岳的人,正在凝神望岳,与岳相忘,突然眼中映入一飞鸟,如箭离弦,快速无伦。我们再想象一下,山岳是一个箭剁,飞鸟如箭射在箭垛子上。
决眦入归鸟,总而言之,是形容"望"的出神,"望"的专心,"望"的用心。
所以,看杜甫用字,形容"决眦",用"入"字,非常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