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读书以及成长,在我们的成年世界中似乎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毕竟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挤占了太多精力和时间。很少有大块的时间允许我们安心坐下来,看书,思考,写作。
写作输出理所当然的成了我们的难中之难。没时间、没精力、没素材,每到写作deadline,只能糊弄写点东西。
弄得自己既焦虑又不满意,最开始的那个信心满满的写作状态,被一次次的催更拖稿,折腾地日益低落。
那我们真的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么?在阅读《写给法科生的信》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其中一封信如是说:
真正的学习场景是日常。书不一定都由文字组成。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学习社交化。朋友的作用不是给你具体的道路,而是在一个你所不知道的伟大知识传统面前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从而给你打开一扇从未想过的窗户,让你知道从来就不知道的世界。
在社交之中挖掘信息,学习新知。这个理念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
过去的自己囿于吃饭应酬,每逢饭局都倍感烦躁,觉得大好夜晚,不能青灯黄卷自立为王,却为这碎银几两慌慌张张。
今日才明白,知识哪里只存于纸质书本之中,身边的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他们的经历、学识与思考,都是一本本不可复制的经典。这也就验证了,为何巴菲特要全球拍卖他的午餐。
自此,我换了个角度去看待饭局,用聆听和观察,去抓取饭局中的优秀信息,饭后归家整理反刍,收获良多,更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那些优秀的思考,随便摘选整理片段即成文章。本周5天工作日,每晚均是饭局,以往我会烦扰不堪,而今却是乐此不彼。
现摘取部分收获与各位共享。
此为与领导共赴饭局,酒酣之余,领导感慨他多年工作与生活感受,借此指导我们这些后辈应该如何成长。归来整理时,发现字字珠玑。以下三个标题均为领导原述,内容为后续整理与思考。
一、工作要有服务意识。
作为下属,如何做好工作,评价的标准又是哪些?领导乘着酒兴,谈起了今天的工作感受。
服务意识是很关键的工作思路。不是指生活中简单的斟茶倒水,虽然那些工作也是服务的一种体现。
更深刻的服务意识是,从领导思考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好助手工作。
其实作为领导,工作很辛苦,他需要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通过梳理分析思考,确保掌握全局发展情况后,才能决断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作为下属,如果不对信息做轻重缓急的分解,关键信息不及时汇报。很容易把事情耽误,轻则上级责难,重则影响工作推进。
什么是好的助手,好的汇报,好的材料?
就是能够让领导快速清晰的掌握全局,明白工作完成的进度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的建议措施。
比如,此次专项工作,为什么要求你们紧急向大领导汇报。因为该事省里极为关注,省领导很可能直接电联大领导。如果没有服务意识,只把这个专项工作当成普通工作去呈报,不向大领导强调解释说明。无法让领导心中有数,一旦被问住了,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责。
工作反馈这个动作很关键。为什么总提“事前请示、事后汇报”。
工作绝不是干完就完了,不汇报不反馈,坐等领导看见。这不是默默踏实工作的表现,是工作不到位、未完成的表现。
一份完整的工作,是接纳任务,执行任务,汇报任务。很多人往往只关注前两项,甚至第二项,事前不清楚到底要干嘛,事后没说清楚干成什么样,一头闷下去,瞎干蛮干,反而给领导添乱。
事前请示事后汇报思想,也不是事无巨细的献殷勤,而是把自己作为信息的筛选器,找出关键点更快地让领导掌握全局。
试想如果你作为领导,不知道你下面的人,你的队伍在做什么,你指挥的情况如何,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的组织好比一支队伍,队伍有指挥官排兵布阵。战士要按指示冲锋在前,保证指挥中枢指令的有效落实。那有效落实的衡量点是什么,就是做到领导期望的程度,而这个程度恰恰能在服务意识中挖掘出来。
二、领导必须要有干事精神,才能凝结队伍。
作为团队的领导,又如何带着大家冲锋向前呢。领导再次为我们作出了解读。
干事精神是说领导干部敢于去想,去做。不能求平稳,不能只做二传手。一旦成为领导干部,也就是你这支队伍的带头人。
如何让团队有活力?
只有具有干事精神,大家才愿意跟着你干。
哪怕干的这个事有些小瑕疵,存在左一些、右一些的可能,都比不干事强。
如果躲事、推事,那会让下面的人心寒,认为跟你干没有动力。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依靠金钱或者进步来激励的,让团队的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在工作,有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自然整个团队都会有动力。
干事精神不躲事,不止带队伍,对于个人工作也是如此。怕事没用,勇敢面对才能解决困难。
想起我自己,当初北京接访,群众喝药抢救,无人签字时,我挺身而出。至今仍不后悔。因为我明白,怂了,不仅让组织上看不起,还不一定能够免除责任。
可惜自己后来偏执来市里工作,很大部分原因,是畏惧基层的辛苦与处分,因为这种躲避反而浪费了很好的成长机会和领导岗位。如果早点受到领导的点拨,或许今日成就更佳。
三、对待孩子要当朋友,你可以把事情做好,给他做个示范。
作为忙于工作的中年男性,如何在家庭中扮演好角色?谈及生活,领导同样有他的心得。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永远中年男人是敲脑壳的痛。平日工作忙疏于教导,等孩子渐渐长大,发现已经很难去管教。
孩子在青春期,作为父亲一定存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你不能强硬的去要求他。他会反弹,甚至在反弹无门时,以自残、自杀的方式去抗争。孩子对生命还没有那么清晰的认知,容易冲动。
这时候不能对立的去强压,你要把他当哥们,去平等的交谈,为他明晰对错的价值观。
单纯的指令,放在任何成人身上也无法接受,对于正在向成人迈进的孩子,更难以接受。当你引导着他自己意识到什么是好坏美丑,他会有内驱力自己去行动。
领导对待他家孩子青春期不收拾屋子时,不是直接批评。而是与妻子认真的为孩子打扫干净了,然后请孩子进屋自己对比感受。你看看是你以前乱糟糟的屋子感觉舒服,还是现在干净的屋子舒服?孩子有了直接对比感受,不用你说,下次内心驱动自己去做。
当然,在孩子年幼时,偶尔一两次的肉炒竹笋也是可以的。没有挨过打的男孩是没有童年的。调皮捣蛋的男孩才有创造力,小时候偶尔的教训,是要给他们树立规矩和边界感,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去不断探索发展,不经过修理的苗会疯长枝杈,浪费成长的宝贵时光,但是全部放置在温室和狭小空间中的苗木也扛不住风雨。
一顿饭下来,领导解读了下属、领导、父亲三重身份的做事标准。复盘时,我惊喜的发现,过去自己的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在领导的一场饭局中,说的清清楚楚。
书何必要去读,多去观察整理生活中每个人的优秀思想,就是一份份完美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