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村里因学大寨出名后,老书记对科学种田也上了心,成立了村农业试验站,在高中刚毕业的学生中选拔了几位优秀学生,到试验站工作,从事科学种田的“试验”和“研究”。 试验站由五人组成,我和同学政社、菊芳从学校刚毕业,就有幸被选进试验站工作。还有一名叫占盈的青年,和我们同龄,虽没上过高中,但对庄稼很有研究,地里的农活样样精通,是种庄稼的行家里手,力气大,能吃苦,因此,是试验站里的主心骨。站长是村里一位姓石的老先生,当年已五十开外,皮肤白淅,一头银发,脸上架副眼镜,平日里穿着干净,根本不像当地的农民,倒像是一个老学究,颇有几分乡绅风度。 试验站成立那天,老书记把我们五人召集在村里的水库边,蹲在地头开了个会,他说:过去我们种庄稼,靠老天吃饭,凭习惯耕作,现在,上面要求科学种田,最近几年我出去看得多,人家有些地方,实力没我们强,力没多出,活不多干,但庄稼就是比我们长得好,产量比我们高,我琢磨就是一条,实干加巧干,懂得科学田。老书记越说越激动,亲切的把我们几个肩膀一拍,接着语重深长的说:叫你们几个来,我就是想争口气,别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要学习人家,搞出点名堂来!最后指着石先生说,他给你们当站长,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全力支持。说罢,指着下面水库边的抽水站房说,那就是试验站的用房,从今归你们使用。老书记说完,扭头就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才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成立试验站的用意所在,淸楚了老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望,顿时觉得身上担子沉甸甸的。 从此,我们放下了笔头扛起了锄头,从学生变成了农民,在家乡美丽的沣河岸边,在村里学大寨标志性成果的水库旁,在属于我们十亩田地里,几个男女青年一起,开始了我们快乐的试验站生活。记得有部农村题材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我们当时的情景和电影里一模一样,欢乐与辛苦伴随着我们度过了试验站里的日日夜夜! 要说真正的试验是从小麦开始的。冬日里,金色的阳光洒满关中大地,暧洋洋的驱走了冬日的寒意。老站长把我们带到地头,用铲子小心的连根挖起一株已生长成型的麦苗,举起来给我们从枝叶讲到根部。从那时起,我才知道什么叫小麦分孽,什么叫根系生长,什么时候是小麦分孽期,需施水肥,什么时候是小麦条绣病的发病期,该洒农药。进入五月立夏前后,小麦到了抽穗扬花期,老站长又把我们带到田头,不但给我们讲小麦抽穗、杨花与灌浆,还教我们选穗、整穗、去雄以及花粉的采集与授粉,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雄蕊,什么是雌蕊,什么是亲本,什么叫母本等小麦杂交的初步知识,不但使我们有了杂交创造新变异,从中选出新品种的概念,还实地进行了小麦杂交全过程实操训练。 后来,我们四个青年人,还到西北农学院(现在为西北农业大学)参观学习,知道了赵鸿章教授配育的碧蚂一号、碧蚂四号以及后来的丰产一号、西农881号等优良小麦品种,成为我国黄河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小麦品种,创造出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小麦杂交育种之父,业界从此流行一句话: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章,在当时已与我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齐名。接着,大队还出资,让我后去河南堰师小麦育种基地培训学习,可见当时村里对科学种田有多么的渴望。 我们在试验站里的另一项任务,就是在县农科站专家的指导下,花费了很长时间,对全村的土地酸碱度进了了抽样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拿出了全村各大地块科学施肥的整体方案。老书记听过方案之后,大加赞赏,立即召开各生产队队长会议,让我们在大会上讲解。老书记最后还通俗易懂的说,为什么有的小麦爱倒伏,有的不抗病,原因就是该上氮肥的上成钾肥,该上磷肥的却上成了氮肥,从今往后,就按娃们家说的办,科学施肥,不许再胡闹了。我们听后深受感动,感激他对我们工作的莫大支持和肯定,同时,我也惊讶!大字不识几个的老书记,对科学种田是何等的热衷,接受新生事物的反应是何等的迅速。 村里在沣河滩上,有一大片果园,种有好多桃树苹果树。每年冬季,站长又把我们带到果园里,手把手传授果树的修剪和嫁接技术,使我们懂得,什么是“内芽外蹬,外芽内蹬”,初步掌握了如何保持好的树型等果树栽培技术,直到现在,对其都有浓厚的兴趣。 最有趣的是,试验站的屋顶是水泥平层,大概有三百多平米,我们突发奇想,在屋顶堆上土,引水栽上了水稻,而且长势喜人。过去村里经常有来参观的,屋顶种稻,成为参观者必看景点,当时的西安日报发表了《科学种田,水稻长在房顶上》并配有大幅照片的文章。 试验站里近十亩试验田,从整地、施肥、播种、浇水到收割,我们用学到的知识,精耕细作,科学栽培,所以年年长势良好,丰产丰收。记得有一年夏天麦收季,我们晚上加班进行小麦脱粒,干完活已很晚了,我们几个拉起草席,就地一铺就睡着了,半夜里下起了大雨,等我们盖好麦子,为了避雨钻进麦笕垛里,上面用塑料薄膜一盖睡了一夜,天亮醒来一看,个个满脸满身起了红包,都是晩上被蚊子叮的。 现在回想,如果不是当年考学出来,我们或许会在农业研究上有所作为的。如今,岁月如流,时代变迁,当年的老书记老站长已离世多年,与我们同龄的好友占盈也不幸病逝,政社上了航空学院,毕业后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任处长,女同学菊芳在一医院任检验科长,我本人师范毕业在市教育局任多年处长,后在西安外事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当年试验站的团队人员虽阴阳两隔,但当年试验站里艰苦岁月,沣河岸边的欢乐时光,却永随逝者,永伴生者,百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