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出走的人,不太在乎旅途中的劳累,相反,在旅途中,我会觉得很兴奋,因为我很喜欢这种在路上的感觉。当看到TFC组织的三个游学地点时,四川宜宾成了我的首选,一是想看看在我印象中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农村中学凉水井中学的教学模式,二是想去更远的地方看看,感受我不熟悉的生活状态与方式。而事实上,我的目的的确达到了,甚至还有些超乎意料的收获。无论是在凉水井中学的学习,还是在李庄古镇的游学,抑或是在成都短时间的驻足,都给我带来了很多美好且奇妙的遇见,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与思考。
一、相遇凉水井
清晨,伴随着朝阳,一群满怀教育热情的年轻教师们,徒步踏上了去凉水井中学学习的路途,路途虽远,但和同伴们一同走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上,朝着目的地前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心情居然有种说不出的愉快与兴奋。来到凉水井中学,校园的整体感觉与普通的农村中学并无二致,但是走进教室、走近学生、走近老师、走近领导团队和走近学校的历史,会发现这个学校的不同之处、成功之处、活力之源和成功原因。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这一天的学习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看到了农村学校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我对农村学校的固有认知。
1.令我动容的学校发展史
唐主任从1995年他入校起,系统地给我们做了关于学校发展的介绍,我很难把现今的凉水井中学和一所学校环境及其艰苦、生源流失严重、教师打牌成风的学校联系起来,而23年前,这就是凉水井中学的状态。二十来年,为什么一所地势偏僻的农村学校能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期间,承载了太多人的心血,在听唐主任讲述的时候,虽然是几句话云淡风轻的带过,但是这里面的辛劳付出,却不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到的。龙校长说,“从抱怨开始改变。”当初,他们看到现状思改变,即使在外人眼里,他们只是一群不起眼的乡村老师,在努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太多的不重视,但是,这恰恰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免费为学生补课,以及通过各项努力,达到了教育局对学校设定的不可能的升学目标。
慢慢地,凉水井中学走上了改革之路,2002年,凉水井中学提出第一代课改,学习杜郎口模式,在“杜郎口”慢慢沉寂后仍然继续前进,选择继承第一代课改的优点,2005年,利用互联网大力推进改革,2016年,完完整整接受课改教育的学生毕业,2015年,学生暑假新生入学培训形成体系,这维持三天的入学培训包括小组建设,包括教会学生如何预习、上板、听课等等,三天的时间会让学生发生很大的改变。就这样,一路艰辛,一路向前,凉水井中学打响了自己的名牌,成为了一所与众不同的农村学校。
2.让我尊敬的领导团队
在本次的学习中听了张老师、唐主任、龙校长、爱米系统的张良老师、信托基金会的阿信老师及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局教育局聂局长的分享。期间,龙校长在分享时说张良老师、阿信老师及教育局聂局长都是他的老师,虽然龙校长只说了短短十来分钟,但是龙校长对于教育的热情、自信与谦虚却已是体现得很清晰。同时,我也看到了凉水井中学取得如今成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借助外力来促进自身发展,尤其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既然地点已死,无从改变,但可以在这个已有的空间里无限长大,凉水井中学做到了。
在听分享时,学校里每位老师的分享都没有离开过学生,他们一直强调是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这里不再仅仅局限于成绩,包括了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领导老师们的教学理念都是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怎么可能差呢?
听唐主任介绍,凉水井所有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无论是要实施一项什么政策,都是先从领导阶层开始的,另外所有领导都担任不轻的教学工作,很多都是班主任,这一点也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的。现在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领导班子都是这个学校的“老人”了,他们基本都是一毕业就选择留在了凉水井,二十年如一日,与凉水井中学共进退,这期间,他们不是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但是他们仍然选择留在这所大山里的学校。因为他们的坚守与坚持,改变了很多大山里孩子的人生,我想,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些领导老师真的让我肃然起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3.让我叹服的学生表现
因学校倡导梧桐文化,学校校园文化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桐,因材而灌,方能参天”,看完以后,非常认同。上午我们是走班听课,所以可以与学生有实质性的接触,总体感觉而言,学生素质都非常高。在校园里走着,随处都能听到学生喊老师好,而我们今天起码有几十个老师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有些学生都是一一礼貌的打招呼,虽然只是小小举动,而我却在心里为他们加了很多分。当我走进教室听课时,无论是哪个教室的哪个学生,都非常耐心的解答我们的提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今天我完完整整的听完了一堂七年级的数学课,在这节数学课上,学生们的表现真的惊艳到我了。今天在该班教室听课的老师大概有而二十来个,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以及组际大展示环节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讲解能力真的让我难以信任,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组内或是大组间的发言,他们大方的举止和自信的谈吐,完全突破了我对于一个七年级孩子还是一个农村孩子的想象。
4.让我感动的数学课堂
每间教室的布局基本就是四周黑板环绕,以小组为单位排座位,每组成员大概是八至十人左右。每小组有一块黑板区域,小组成员上面都可以去板书,然后每小组都有自己的组内文化,组内文化的建设最开始是需要老师带领着进行反复强化的。
我听了一堂完整的七年级数学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堂流程大致如下:
1.自主预习(看视频,用双色笔勾画重点)
2.组内讨论(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一讨论,梳理课堂知识点并拍照提交预习成果)
3.组内展示(一对一帮扶,对子过关:相互抽背、相互举例)
4.组际展示(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同学随时可以提问,老师也会追问与引导)
5.题目闯关(在平板上写,写完后,老师那里会有题目对错统计)
(分为ABCD组难度不同的题目,只有一关关的过不能随意跨越,CD组主要是课后作业)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以前这样的课堂只是在网上看到过,今天有幸能切身参与,让我收获很大。这样的一堂数学课,真的让我感动,这是我渴望数学课堂,全员参与,学生为主,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我感受到了这样一堂数学课的魅力所在。今天主要的知识点就是理解构成三角形的条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句话学生大部分在自己预习的基础上也能够理解,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课交给学生,尽管中间学生可能会有一些错误,但是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发现,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所有学生在慢慢的锻炼中,表达能力、讲解能力慢慢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要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如此,这中间肯定也会有些问题的存在,如,有些基础实在差的学生肯定跟不上,这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点的讲解肯定也会有不及之处。但我觉得,这也只是一个过程,只是还走在路上。正如今天阿信老师所说,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阶段这段时间中,是学生三观形成及各项能力素质锻炼的最重要的时期,如果这段时间单纯的让学生埋于题海中,那真的是一笔很大的损失。而现今,大多数都在承载着这样一笔损失。
5.收获与反思
通过一天的参访学习,我发现凉水井中学具备了做成一件事情的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二十一世纪网络迅猛发展,教学改革盛行,而凉水井中学抓住了这样的机遇,利用了网络的优点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此乃天时。凉水井中学地处大山深处,但又是靠近市内的郊区,学生大多数都比较单纯。如果不进行改革,学生各方面都无法与城区孩子相比,会导致越来越多优质生源的流失,这些当初的困境都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此乃地利。凉水井中学的领导团队是一群敢想敢做能做的青年教师,有着很强的团结协作意识,他们以校为家,不畏艰辛,此乃人和。同时具备以上三者条件,凉水井中学走向成功已是必然。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凉水井中学能学到的东西有很多。首先对于教育事业,应该要有些自己的想法与野心,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这是我在龙校长身上看到的。其次,在实践中找到前行具体方位,不顾一切的去坚持,唐主任在分享时说“认准一条正确的路就往前走,一定会找到出口”。再者,在新时代要学会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现在的学习不再局限于面授,有各种各样的网课可以学习。现在会借助外力来促进自身成长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能力。最后,更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也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最重要以及唯一的手段,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争取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我会把这次所见所学收于心里,也许,某一天,它就变成了我与众不同的财富。
与凉水井中学人和事的相遇,告诉了我中国农村教育原来有这么一群教育前辈一直在奋力前行着,也让我看到了农村教育乃至教育的更多可能性。这种相遇让我感受到了教育路途的光明与遥远。
二、相遇李庄
对于李庄,我知道它是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曾经也只是在书里看到过,而现今居然有机会去参观,我在头天晚上就有些激动。清晨,我们一行十三人便到了李庄古镇,听着鸟鸣,闻着青草夹杂着乡烟的味道,心里非常宁静地走过了些许乡间小道,终于抵达了梁林故居。这个地方叫月亮田,这是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名字,符合我对梁林二人的想象,尽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房子院落似乎都非常美好,但实际上,他们当初生活的环境却非常艰苦。每当夜幕降临,菜籽油摇曳着微光,梁林二人弓背一字一字的写,由于没有印刷工具,他们只能采用最原始的石印,在旧址内,有梁思成及营造学会的一些会员们弓背写刻的雕像,看着这些雕像,似乎把我带回了八十年前营造学会的会员们日夜劳作的场景,我似乎看到了他们那坚定的眼神,也能感受到那一代文化人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仍旧保持着的那份对于学问真理的赤忱。参观完之后,非常平静的走出了梁林故居,参观时的感觉与心情一直印象深刻。
而后,我们来到了同济大学的旧址。抗日初期,同济大学向李庄政府试探,结果得到掷地有声的回电“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而后,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营造学社、中国大地测量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陆续迁往李庄。走在李庄的大街上,想象着七十多年前,这里是何等风光,大街小巷行走着那些星光灿烂的大师,如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李济、童第周等等,想至此,心里顿生崇敬之情。
与李庄的相遇,把我带回了几十年前的李庄,这里有很多因战乱而来此的先进知识分子们,虽时间已逝许久,但是在参访旧址时,前辈们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相遇感染着我,让我充满了敬畏之情。
三、相遇于夜幕中的宜宾河边
我们一行十来个小伙伴在吃完晚饭后,来到了适合看夜景的宜宾河边,在微弱灯光的照耀下,我们席地而坐,开启了我们的讨论总结之旅。开始时,我们都还略显生涩,但是慢慢地,每个人都进入了状态,听着小伙伴的分享,似乎又找到了北京学习时候的感觉。特别是后面几位男老师的分享,让我深受触动,原来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方式可以更加深入,这种思维火花的碰撞真的是一件奇妙且美好的事情。与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赶至一起学习,这种相遇是一种缘分,这种相遇也让我明白了同伴的力量不可忽视。
四、相遇成都
因事先已经买好火车票,于是便向组织请假提前赶到成都坐火车。我们就有了在成都的大街上走一走的时间。成都这座城市果然是有其独特魅力所在的,在成都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着人来人往,没有行色匆匆,感觉他们都活得很精致,那好像又是生活的另一番模样。走在街上,很容易能看到街头唱歌和演奏的年轻人,驻足下来听一听,会感觉有些陶醉,街头那个年轻人唱的《成都》,甚至有洗涤心灵之功效。在路上,碰到了一个来自合肥的大姐姐,她独自一人出来旅游,她的笑容和那种乐观的生活状态感染着我,她笑着和我们聊她曾经独自一人去西藏旅游的经历,笑着和我们聊住民宿的经验。还请我们吃小吃,给我们拍照。即使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是我想在她在心灵深处留下的只有美好的足迹。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旅游所赋予人的独特魅力。这种意外的遇见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信任,何其美好呀!
在成都,很幸运的还参观了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感受了成都市的小学教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教师布置,温暖、舒服、简单、有内容,那是我理想的教室模样。另外还有校门口的那句话,“因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而教育,”好一个教育与生活。
与成都的相遇,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繁华,扩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相遇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
这次四川游学之行,让我走出了我一直生活的圈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这里,看着别人的生活,反思自己,会更容易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远方的涵义。这次游学,我感受到了很多超出我熟知范围的东西,感恩组织给我一个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会把这次所见所学收于心里,也许,某一天,它就变成了我与众不同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