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到了鲁迅故居。那个简单的四合院坐落在阜成门内大街的一条深巷中,正对着繁华的街道,却那么的幽静。刚刚走进那条巷子中,眼前便出现了一道红色的大门,上面写着“北京鲁迅博物馆”这七个黑色的字,字的旁边是一张巨大的鲁迅的遗像。
我们先去了对着大门的陈列厅,那是一个模仿老北京红墙灰瓦的建筑,但一进去,却发现里面的装修是现代的,墙刷得十分白,是用木头和大理石筑成的,给人一种古今交融的感觉。
一进大厅,首先看到的便是鲁迅最年轻的一张照片,他穿着中山装,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在直视这世间的一切。但我却有个偶然的发现——他的辫子被剪掉了。后来看了下面的文字才了解到,他剪去辫子,是一种反清意志。通过这张照片可以看出,这是鲁迅革命的第一步。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小康家庭,他的童年遇到了一个叫闰土的人,他本来是家中长工的儿子。他经常和他一起玩,闰土还给他讲过许多故事,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等。但最后,他却在童年时期恰逢家道败落,父亲生病,他便一边学习,一边跑当铺,或给父亲买药。他曾在南京,日本求过学,也曾感受过他的父亲被庸医治死的悲痛,他便愿意当医生,能够被病人治病。但是,他得知一个被叫做俄国侦探的中国人, 即将会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断头,但周围的围观者却神情麻木,难道真的那些人的身体都不好吗?不是的,是他们的思想问题,他们都不懂得为自己的同胞感到怜悯。于是,他便弃医从文了。
那里还陈列着许多他的作品,比如《朝花夕拾》、《呐喊》、《阿q正传》等,那些书保存得十分完好,只是页面有些发黄。那些作品大多是用来抨击黑暗的社会,而《祝福》中的祥林嫂的结局就是一个的例子。这些作品正是反映了鲁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他对这个社会的认识。
鲁迅与许广平有一个儿子,他叫周海婴。当鲁迅有了这个儿子以后,早已年过半百,看着这个流淌着自己的血肉的孩子,那是相当的爱。而有的人对于鲁迅的“溺爱”表示诧异,于是,他便写下了《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首诗写出了鲁迅对孩子的爱,但不是溺爱。他在跟黑暗社会做斗争,却又不忘爱这个孩子。
我们又去了他的四合院。那里十分的宁静,种着两棵枣树,院落不算大,红墙灰瓦的四合院的,房子紧挨着在一起,北屋是正房,两边是鲁迅父母和妻子的住室,西厢房是厨房,东厢房是女工的住室。鲁迅的书房及住房叫“老虎尾巴”,是延伸向后院的一个房间,通过窗户往里看,里面有笔墨纸砚,还有钟表,和一个木头的书桌。虽然不算豪华,但有着古朴典雅的风范,给人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
鲁迅一生十分勤奋,他在短暂的56年里,却创作了七百多篇作品,翻译了360多万字....后来,他于1936年死于肺结核,临近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呕心沥血的创作。
后来,沈钧儒为他题写了“民族魂”三个字,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位战士,他虽然没有刀,没有枪,但他却用笔战斗了一生,用墨水挥洒出了时代的传奇。
院外的白玉兰开得正艳,难道鲁迅先生不就像这白玉兰一样,高洁、芬芳、短暂却有怒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