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个容易结论先行的时代。
在中文的传统教学中应该很多人学习过“论点论据论证”三段式的写作训练。不过在事实上,我们在平素的阅读中往往只看开头和结尾,而结尾处的结论往往就是所谓“定性”。至于中间的过程,在“碎片化”阅读的消费时代,没有多少人愿意花点时间去探讨。
在一场充斥着观点的讨论中,观点往往更容易形成新的焦点和问题,同时观点的拥趸们各自按照理解迅速的分出阵营来。观点所赢取的支持人数就成为胜负的关键。这样的论战不是现在才发生的,由来已久。
这种论战的结果是:在讨论的范围内,我们会发现我们早已脱离了我们要讨论的内容,而更关注于观点是否被支持或反对!至于由结论溯源而上的事实,没有太多人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我们关心结论的同时,事实真相反而扑朔迷离了。
我们在学生时代所学习的常识与方法最终成为被我们遗弃和戕害我们的力量。
天下事天下人说。在道听途说和旁人佐证的语言中,我们需要认识“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两种内容。而这则决定了我们对于判断所作出的选择。
对于事实陈述而言,就是Fact(事实):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例如,麻雀会飞。) 而观点陈述,就是Opinion(观点):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例如,麻雀飞得不好看。)
在一段陈述之中,分清楚事实和观点,需要的是常识和逻辑。而这往往是被隐藏得最深的内容。事实陈述的语言中一般只会有名字和动词,从句型来看更多为主谓或是主宾结构。事实陈述类型的语言是冷冰冰的。这样的语言更像是在说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至于如何做以及为何做不在事实陈述的内容中。
而观点陈述的内容相比起来则显得华丽很多,动词之前搭配副词,名词之前装饰形容词,再增加一些感叹词来辅助。观点陈述的内容就像一场华丽的盛宴。
之所以要区分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在于语言所具备的天生缺陷。
我们听到和看到的内容,如果不加以过滤和判断------批判性思维。那么这些内容照单全收的话等于没有任何内容。作为信息内容的接收者的判断和思维不参与其中,这样的内容不会对人有任何帮助和无助于理解事件本身所具备的内容。
我们对于接收到的信息,首先要区分和判断哪些是事实陈述,哪些是观点陈述?事实不会腾挪躲闪,而观点则会包藏各种附加和扭曲。事实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分辨和证明真或假,而观点很难说谁对谁错。与其在对错上绞杀,不如先证其真伪。我们在观点上付出的热气腾腾,远远不如在证其真伪上来的片刻冷静那样直接有效。
把简单折腾到复杂的过程是每一个人都擅长的伎俩。在简单趋向复杂的过程中,只要不断的添加观点或是把观点伪装成事实即可达成。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于事无补。在一件又一件的复杂背后,我们常常无奈感叹怎么会如此复杂。
很不幸!这种复杂的局面正是我们亲身参与并一手造成的。
在简单的事实陈述中也会参杂观点陈述的内容和偏见。同一个事件,讲述的方式不一样,内容的侧重点不一样,对受众群体的影响也会不一样。而这一点在“刀笔吏”的手中是最擅长的。正如“林冲带刀误入百虎堂”还是“林冲持刀直入白虎堂”,仅仅是两个字的不同,所表达和阐述的事实则有本质的不同。
对于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的不断追问和分辨,其指向的是“真实世界的真假难辨,而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这一个残酷的现实。也正因如此,如果不假手区分和判断,谁也无法厘清所面对的世界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拟虚幻。
我们之所以从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混杂的泥沼中奋力拔离手脚,不过是想知道真伪。而且在一段内容信息中,事实陈述往往是最难以剥离出来的,在分辨事实陈述的内容中,我们还是需要分辨哪些是伪装成事实的观点陈述。因为在这些信息内容的背后,都存在一个动机。
在语词的密林中,我们构建了文化。在一片繁花似锦的内容中,我们还需要保持个人解构与拆解文化的能力,并保持个人的判断和意见。之所以不断在解构的过程中寻找何谓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无非是找到自己而已。
在纷乱繁杂的世界面前,你在哪里?以及你所保持的世界观。这就是事实与观点的争斗中唯一的收获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