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担心,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有存在不同的的情绪。
这些情绪不仅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同时也直接影响生理身体上的变化。
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人最终会遭受到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
或者说:不良的情绪最终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通过对癌症患者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
癌症的发生与此人长时间的怨恨及压抑有关,与此人的不良的情绪情志有关。
因为压抑怨恨的情绪导致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身体处于缺氧状态,使得毒素增加堆积。
常见有还有:
经常受批评的人易得关节炎;
焦虑和压力过大的人会影响肠胃功能,易得胃炎胃溃疡;
长期紧张担心,或恐惧某些事情发生,会导致脱发和溃疡的产生;
。。。。。。
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有直接关系。
据统计,不良情绪导致的疾病目前多达200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的疾病都与情绪密切相关。
很多人的疾病都是由于不良情绪所引起诱发或加重的,连医生在内的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因素。
当一个人愤怒痛苦时,可使人的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大大增加。
由于外围动脉血管阻力增加,血小板聚积力增高,血清胆固醇平均浓度增高,导致心脏收缩压升高,慢慢地会导致高血压和冠心病。
很多人的思想,情绪上的负担及毒素太多,背着工作生活上的压力,背着愤怒,压抑,不公平,不甘的思想负担过日子,这种无形不良的情绪精神压力将严重影响干扰到身体的神经,内必泌系统。
那些活得不开心,不快乐,思想负担过重,怨天尤人,过于复杂的朋友,都需要好好清扫一下思想情绪上的毒素,把无形的压力去掉,换上自己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让自己轻松生活重获健康。
一个人如果背着无形不良的情绪压力,恩想负担上路,比背着有形的物体对身体伤害得更深。
生气,特别是生闲气是人们最常见的不良情绪之一。
当一个人生气时其心理,生理反应是十分剧烈的,身体内分泌物比任何情绪下都复杂,也更具有毒性。
古人云:“怒则气上,损其身”。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医书都有记载,如:《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
《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黄帝内经》曰:“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喜怒不节则伤脏”。
美国研究人员实验证明:人在紧张和愤怒时会引起血流量和血管的变化。他们对26名冠心病患者测试发现,患者在心理紧张时有病变的动脉进一步狭窄,缩小了9%-24%,血流量减少了27%。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了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驱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精神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标准”。可见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内在影响被大多数的人所认同。
人之七情
情绪是个大的概念,黄帝内经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状态,每个人都有情绪失常的时候,比如生气、害怕恐惧、悲伤.....如果没有经历过,反而不正常。
短暂的情绪变化不会伤害身体,身体也没那么脆弱!怕的是长期性反复性的,陷入某种情绪无法自拔,抑郁症就是典型代表,很多人甚至选择了极端方式;再比如有的人长期处于恐惧害怕中,怎么安慰都不行。
咱们再说说七情和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情绪是脏腑运行状态的一种反应,《内经》说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具体对应关系如下:
心主喜,过喜则伤心;
肝主怒,过怒则伤肝;
脾主思,过思则伤脾;
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
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①情绪和脏腑互相影响。
脏腑功能失常会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失调也会影响脏腑。
比如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人就容易发火;
②七情和气的关系。
咱们开头也讲了一部分情绪扰乱气运行的例子,这里再多说几个,帮助大家更好理解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
引用《内经》“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重点解释几个常见的:
*怒则气上,怒为肝之志,过度生气恼怒,会伤肝,使得肝气上逆,血上行,面红目赤,严重者给气晕倒,大脑充血,人也失去理智,干一些极端之事;
*恐则气下,恐为肾之志,有的人过于恐惧害怕,吓得尿裤子了,这是伤到肾气了;
*思则气结,思是脾之志,思虑过度则脾气郁结,影响吃饭消化吸收了。
要特别指出,上面提到的,过怒伤脾,怒则气上,过恐伤肾,恐则气下....
说的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人体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才会伤及脏腑,导致气机紊乱,所以,里面都有个“过”字。正常的情绪波动没事,开头强调这个问题了,人都会有生气害怕的时候,只要及时调整过来不会有伤害。 比如因为某件事郁闷了,很快想开了,调节过来了,那就没事,但如果郁闷好久甚至好几天,那就属于“过怒”了,就有害。
咱们上面主要说的是情绪失调对身体的伤害,反过来,情绪平和稳定,则气血通畅、脏腑调和,阴阳平衡,身体自然会保持健康。
那如何培养良好的情绪呢?
人的七情虽然分属五脏,但是中医研究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所以人的七情归根结底还是由心来统管,情绪失调,七情所伤找根源,必然归于心,记得《内经》有说过“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所以,要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必须养心!
咱们重点说说这个,总结了几个要点:
⑴认清自己的能力上限,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
上周还在票圈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情绪上的问题来自于认不清自己的能力所在,对自己缺乏了解。
简单点说,自己适合干什么,就做什么,明明喜欢搞研究,却去跑业务和人打交道,可能做得不是很开心,也没法取得很高的成就。一匹千里马如果整天去耕地,那是相当郁闷;一头耕牛被逼着去上战场,也是很惶恐不安的。
了解清楚自己之后,就要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弄清楚自己是“小麦”还是“水稻”,是小麦就去北方吧,是水稻就去南方吧,只有找到适合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盛的果实。
⑵控制不必要的欲望。
古人养生讲究“寡欲”,这个欲不光是情欲了,对外界各种事物的一种需求。今天要做到“寡欲”很难,古代和现代社会没法比,那时没什么娱乐,诱惑也少。
现在的世界,各种诱惑,简直躲都躲不开啊!所以,咱们说,控制不必要的欲望:
*欲望要满足,但适可而止。
*避开刺激欲望的环境。
不同的环境对人的欲望刺激不一样,比如歌舞厅之类场所容易诱使人失去心性而放纵,而有些地方则让人头脑清醒,肃然起敬了。如果知道某些地方会让人“失性”,则提前避开不去就好,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亦可以毁掉一个人。
*避开扰乱心神的东西。
比如各种鸡汤、歪理,负能量的东西等,这些东西先乱心再乱人,耗散正气,多病早衰,不得不防。
此点说的是养心,心养好了,正气充足,七情六欲都能掌控自如,不再被其所伤。
⑶ 无为。
所谓的无为,并非真的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修心养性的状态。
无为的本质是了解事情的发展规律和态势,顺应规律去办事,而非任性甚至逆着来。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做什么事情,不用很吃力,也能取得不错的结果,这叫顺势。
所以,无为其实是很高的一种境界,怎么做到呢?
其实也没有高深的技巧,多数人都能做到,就是顺着来,该做什么去做就好了,不宜过度激烈反抗或者逃避。
此点最典型的应用是,理想和现实相矛盾的时候,不妨试试无为而治,暂时妥协,积累实力,等待时机,而非过于执着于某些东西,这样想就不会出现抑郁、纠结、痛苦、悲观消极的情绪了。
⑷少攀比嫉妒之心。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就容易让人产生嫉妒心、攀比心,此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比如人家赚了很多钱或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就容易导致心态失衡。
要么哀声叹气,自卑,一蹶不振,要么觉得不公平,心理难受的睡不着觉。
这实际上也属于情绪失调,时间久了,也会伤及脏腑气血,浊气内生,甚至成病,真的生病了,人家也不会来看你,更不会支付医药费,自己花钱买罪受,其实很不值得!
听天命,尽人事。首先是要承认人和人的心性,以及由心性导致的命运是不同的,这也是因果,没什么不合理的。
然后尽人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弄清楚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该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