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话题太多,讲几天几夜都说不完的,但细想后提笔有无从说起。
阅读本来就是比较私人的事,读什么,怎么读,在哪读都因人而异的。个人经验说来也是无用。
但每每看到有朋友说无聊,我通常会推荐多读读书吧,而听到的却是读书无用论。有时间刷朋友圈喊无聊,却没时间翻开书看一也,当你义正言辞的说,网上啥都有,查就成了,读书做什么,又不用考试的时候,我总觉得很痛心。
读书不等于考试,阅读也没必要很功利吧。现在网络发达,的确搜索引擎很便利,可以轻易获取知识,让人养成一种依赖的同时,也注定了思想的肤浅。只有你的思想和精神达到一定深度了,利用网络知识作为参考才最有效率。
现在年轻人追求个性,往往忽视了内在修养的建设,因为耗时又不会立竿见影,跟阅读是一个道理,不积累到一定量是做不到有深度的,有见地的。而这种因为读书少而表现的无知是很可悲的。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在《深阅读》里面讲了读书的三种意义,简言之:求知、启智、明理。
大道理,谁都懂,也不必赘言,爱书的自会有更多的思考。而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才是最大的痛点所在。书那么多,没时间看啊,一年一本书,臣妾都做不到啊,咋办?又到年终岁末,看着书架上蒙尘的一大摞,是不是也很心累?
So,那我说,要不要试试,从现在开始训练下自己,2017年做到平均一天读一本书?
我没疯,你也别崩溃,看看斋藤孝的建议,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相信你也可以感受到高效阅读带来的喜悦。
一 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阅读要有带入感,也叫“融入经验的阅读”。把读到的内容和自身经验相结合,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斋藤孝引入了函数的概念了说明。所读的内容是自变量x,过程是函数f,得到的就是y=f(x)。简单的数学公式一摆,精辟,到位,会心一笑。(读书还是要懂数学啊。)
二 寻找自己的“f”
阅读是积累素材,而把所读到的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后还需要表达,都知道,一道题自己会做,不是真的懂,能给别人讲清楚解题思路,才是真通透。而斋藤孝所说的f就是你把内化的知识思想表达出来的方式。有输入有输出才是完整的,跟做菜一样,有了原材料,还得有烹饪技法,有自己的私房菜秘诀,就是找到你自己的“f”。
三 通过“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
阅读某人的作品,那么就以一种尊其为师的态度来虚心阅读,事之以师,先接受他的思想,再自行思考,尽情批判都可以。读书的过程中要抱有问道的心,收获会更多。
四 增强亲近感的“吐槽阅读”
刚说师事阅读,紧接着就吐槽?其实是讲阅读要带有情绪,书不是死物,可以感性阅读。好笑之处尽可以放声出来,而遇到不妥的地方,有种想抓过作者痛扁一顿的冲动也是无可厚非的。要知道段子手就是这么练成的。
五 瞬间偶遇也不错过的“一生一遇阅读”
读书跟识人一样,要有缘分,也许就是一次“听说这本书不错”的推荐,给你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就像前不久选了“细读张爱玲”的课程,而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一样,一种庆幸,一种不可思议的缘分,带来的喜悦就是“一生一遇”这种感觉。
六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是“百药之长”
阅读还能带来情绪上的波动,例如:读科普书绝对是“安定剂阅读”,涨知识的需求;那读科幻作品就属于“兴奋剂阅读”。阅读对情绪的影响,带来的精神满足,对于走出人生低谷是有帮助的,用句广告语说就是“疗效好,见效快。”即使成功学,心灵鸡汤,如老罗演讲时候提到的,需要的时候来一针也是可以有的。
七 “标签阅读”的“品牌目标”
“品牌目标”强调系列阅读的乐趣。就是可以找统一出版社出的系列书来读,这样调性一致,阅读有连贯性。记得中学时代就是买了上海译文出的一套世界名著普及本,几十本读下来,很是畅快。而且出版社做系列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搭配得也有深意。把阅读做成系统工程完成之后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八 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以点带面的方法,拓展阅读,尤其适合进入全新领域的阅读。例如,学天文学,知道天上的星座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然后找了本《希腊神话故事集》消遣,嗯,很有趣,紧接着可以找《罗马神话故事》来读了,继续拓展到北欧神话。一系列串起来,如果还不满足,可能会开启《荷马史诗》模式,一发不可收拾到通读欧洲古代史都是有可能的。
九 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
终于说到重点了,一晚上几百页的刷书靠的就是“快速阅读”。中学时候,我学过一些速读的技法,主要是训练眼球的浏览速度以及集中注意力和抓重点的方法。快速阅读的技巧无外乎这些。例如:阅读长篇小说,先把人物背景理清,然后抓人物对话,以及转场的上下文,可以忽略情景描写,但不错过高潮部分,尤其要一口气读完,才能保持思维的连贯性。而且合上书的时候要做回想练习,巩固一下才算读完。
这种快速阅读需要大量的练习,基本上一个月的时间用30本书,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快速阅读最大的益处是提升专注力。
十 “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
“跳读”是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略过一些晦涩难懂的部分,有时候,碰到翻译很差的书,也只有“跳读”才能减少内心的不满情绪。 作品的深度是体现在细节描写和字里行间的,能精度一本书是种享受。但如果时间不允许,做适当的“跳读”,至少不会给你对几百页的书说不的机会。而且“跳读”可以培养类推能力,根据读到的部分推测略过的内容,大脑全力运转,才能跟上节奏。其实“跳读”的方法适合于已经有一定阅读积累的朋友尝试,可以把它当做大脑训练方法。
叔本华说:“光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深阅读》很薄,内容也易懂,分分钟可以翻完一遍,合上就会懂得什么叫读书多的人下笔如有神了,看似没说什么,其实句句都讲得到位。
你读或不读,书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