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山区小学的梦
——互联网+农村小学均衡化发展的探索
五莲县户部乡中心小学地处五莲县城东北角,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山区小学,近几年,学校一直怀着“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的梦想,在互联网+农村小学均衡化发展的道路上追求着,探索着。
缘 起
在新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学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原有的村完小逐渐消失,同时也有大量学校因规模减小而变为教学点。五莲县户部乡中心小学就是一所这样典型的山区小学,我校下辖2个村完小(槎河小学116人,大村小学122人,全乡共534人,比上学年净减90人,下年度从统计数据来看,还要净减70多人,并且还处在逐年递减中)。村完小作为一种为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发展而设置的小规模学校,在农村教育中一直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使在新城镇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亦是如此。
近几年,学校师资紧缺、老龄化严重、专业素养跟不上,像音乐、美术等课程勉强能开但课堂效果不佳,甚至一些老教师的语文课,拼音的教学、古诗的诵读发音不准。仅有几十名学生甚至十几名学生的教学点配备所有学科的师资是不现实的,这些成了制约我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足 迹
1.搭建“互联网+希望讲坛”教师专业成长平台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弥补学校老教师、青年多而骨干教师考走的问题,学校考虑到完小教师集中培训不方便的问题,搭建了“互联网+希望讲坛”,采取全员与分层相结合、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师德与专业相结合、基础与特色相结合的形式,力争面上开花,点上突破,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是利用“钉钉”进行工作规划、反思。成立学校管理和青年骨干两个团队工作群,每天进行工作反思分享,每周进行工作规划分享,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二是成立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网络工作室。充分挖掘教师个人的特长,对老师们进行全员培训。王洪涛老师的“涛哥讲书法”,从怎么指导学生执笔到最基本笔画、结构等,每周三对老师们进行指导培训;周静静老师的“静静画画”,立足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指导教师们学习有趣的评价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马凤芳老师的“我爱PPT”,着重对老教师进行课件制作、设计、使用的培训;王贵凤老师的“班级大讲堂”,从班级管理的每个细节入手,与全体老师共同研究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科学方法……。专题培训采取实地与网络相结合、网络直播和录相分享相结合的形式,还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周五有约”、“党员主题党日”等专题培训,努力做到培训教师全覆盖。
三是搭建教师网络研究平台。借助教育云平台,组织老师开展了资源共享、资源改编等活动,与兄弟联盟学校一起开展网络交流研讨、集体备课活动;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综全五个学科的教学研究群,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扎实开展每周半日教研活动。
2.搭建“互联网+同步课堂”学校均衡发展平台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弥补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薄弱问题,学校精准推进“互联网+同步课堂”模式,促进乡域教育均衡发展,以“远程同步互动课堂”为突破点,将中心小学优质资源外部支持与村小学校内生式发展相结合,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可通过构建包括中心学校共享的远程同步课堂、“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的远程互助课堂、光盘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和基于平台的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形式,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薄弱的困境。
一是开发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教学点目前存在的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教学质量不高,音乐美术等课程难以开齐、开好的问题,研究多媒体课堂、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等不同的课堂形式。其中,多媒体课堂主要通过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学点教师的本地教学(语文、数学等)提供支持,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则是为解决目前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开不齐而开展的。
二是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教学。针对农村教学点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开不齐课、上不好课的问题,即把村小(教学点)的课表排到中心校的课表上,利用网络实现城乡的互联,让中心校的骨干教师同时为中心校和村小的孩子共同上一节课,两校的孩子可以一起探讨,实现教学点学生与异地学生及主讲教师之间的实时互动,使村小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也能享受到专业老师的课堂教学,实现优秀教师资源共享。
梦想
谁都有梦想,农村孩子的梦想成真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我们梦想农村的老师同样拥有城市老师的资源。
我们梦想农村的孩子能享受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
我们梦想农村的家长能拥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能力。
我们梦想城市和农村没有界线。
愿我们的互联网+农村小学均衡化发展的探索助力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