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财富,但我们思考过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吗?
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财富,20年前是否大举买了房子?是否能回答出50年之后的财富形式是什么?(是货币?房子?黄金?股票?还是我们目前还无法想象的东西?)
如果回答不出这些问题,证明我们的财富眼光还比较狭隘。
思考和提炼一个事物的本质,要在横竖两个方向上走到“极致”。横向,我们要看到过去和未来,找出持久有效的东西;纵向,我们要由表及里,看到最底层、最共性的东西。
由此不难推出,所有具体形式的财富,只不过是一个看待财富的片面的角度罢了,并不是财富的本质。
比如,房子是财富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现在的一套四合院的价格很贵,但在100年前,四合院并不值钱,一套大概200到250块大洋,而一个普通的排印刻字工,一个月的薪水就有30-50块大洋。
如果从产生现金流的角度,房子是一个糟糕的投资品,因为中国的租售比很低;
当然,在特定条件下,房子也可能是财富——比如在把房子当作经营用房时,或者在特定市场条件下能够抵御通胀时。
货币是财富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货币只是政府信用的凭证,其价值取决于政府的信用和能力。对于政府来说,货币当然是财富,因为货币是政府收取铸币税的工具;对于国民来说,货币很可能不是财富。通货膨胀的历史,就是民众财富被稀释的历史。
那汽车是不是财富?同样没有固定的答案。
对于汽车公司而言,汽车是财富——因为它是经营品,能带来收益;对于私家车主而言,汽车可能是个工具,也可能是一笔贬值速度惊人的泡沫(比如在中国购买豪车,普遍比欧美贵两倍以上)。
50万元是不是财富?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当年马云的创业资金是50万,但当年其他拥有50万元的人拿这笔钱去干嘛了?有的可能买房了,有的可能存银行了,有的可能消费掉了,甚至可能有人把它当作了毒资。
空气和水是财富吗?很多人可能无视这些,因为它们好像是免费的。但有些重视生活品质的人认为这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舒适非常重要,可以为此迁居甚至移民。
良好的教育是财富吗?很可能是的。对于平民之家,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豪富之家,教育是家族传承的关键。
说到底,所有的东西都可能是财富,取决于人的社会思想评估体系。财富是一个文化思想概念,不是物质实体。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财富物质化、固化的人,无法领悟财富的本质。
财富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思想观念,我们也可以将它称之为“财富之心”。我们必须思考我们的目标和追求的意义是什么,从而选择与自己目标相符的财富之心。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并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追求的东西,比如让生活过得充实而幸福。
那我们就必须给自己选择能让自己充实而幸福的财富之心。面对财富,有两种典型的心智模式,一种是经营者模式,另一种是消费者模式。
经营者会让一件事物在自己手上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有价值,他们的理念是付出和创造,是“无中生有”;消费者会让一件事物越来越薄弱和衰退,他们的理念是索取和消耗,是“有中生无”。
我们看过很多富不过二代的例子。第一代创业者是经营者,他们白手起家,通过辛勤地付出和创造,把事业越做越大;而很多富二代则有明显的消费者模式,养尊处优、挥霍无度,真正消耗甚至磨灭父辈积累下的事业和财富。
一种常见的心态是,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丰裕的物质条件,奢侈消费一点也无所谓,有因为反正钱够多,也消耗不了多少财富。但其实关键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自己在每一次使用财富时,培养和强化的是什么心态。而每一种心态有其对应的结果。
如果成为了消费者、享受者,这种心态就易把周围人当作消耗和掠夺的对象,导致生活紧张、敌人太多,惹人厌恶;而且消费者容易有很大的欲望和贪心,成为被人愚弄的对象;消费之心会不断求取,很难得到真正的满足,导致劳碌导致辛苦一生;最关键的是,自己得不到尊重,也不快乐。
如果成为了经营者和服务者,则会把周围和世界作为提供服务的对象,认为服务越多越成功,能够提供别人无法提供的服务,就越自豪。他们充实而快乐,因为想要服务周围和世界,就必须先提升自己的素质;服务了他人,受人尊重,自己也能获得满足和喜悦。
所以,一个小小的消费行为,虽不起眼,但它多次强化之后,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行为模式,产生足以影响我们命运的结果,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对财富的经营之心,会体现为一种价值投资思维。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其核心理念是用4毛钱的价格买到1块钱的东西,换言之,你支付的价格必须换来更大的价值。
这并不意味着过度的节俭,而是习惯性地衡量自己的支出能否换来更大的价值。
比如,在机场吃一碗108块钱的米线,很可能是一笔失败的投资——如果仅仅为了充饥,完全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实现同样目的;如果用108在机场买两本书,即使比网购图书贵一些,依然是一笔不错的投资,只要从阅读中吸收了一个有用的观念,未来对自己的帮助将远超书价。
对财富的经营之心,另外一个体现是用金钱投资成长的机会。
金钱和成长的机会都是财富,但后者更宝贵。比如到了一定阶层和级别之后,金钱并不是一个稀缺的东西,而机会才是(比如哈佛大学的入学机会,可以直接用钱买到吗?)。
很多机会直接买不到,但可以投资出来。首先投资相对低门槛的机会,然后逐步换取愈发珍稀的机会。
这种无中生有、不断壮大的创造过程,充分体现了经营者模式。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是消费者的心态,把财富直接消耗甚至扼杀,就没有任何获得机会的可能了。
财富是一种观念体系,相较于各种具象的财富形式,财富之心地培养,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