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悟
悟必须有一个前提:悟性。
1,妙悟说的佛学因缘
菩提偈 (六祖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六祖惠能之前,正统的修禅宗的方法是以神秀为代表的渐修渐悟。
六祖惠能的人妙悟说是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的佛学因缘。六祖惠能的全部佛学观点集中在《六祖坛经》这一部禅宗的经典中。
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故知一切方法,尽在自身中,
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六祖坛经》
惠能的顿悟源于东晋竺道生,他的妙悟说包括了北禅宗的渐修渐悟和南禅宗的顿悟,所以严羽的妙悟说直接来源于惠能,间接来源于竺道生。
2,妙语说的诗禅分殊
严羽的妙语说讲诗歌,和禅宗的妙悟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样。
《沧浪诗话·诗辨》:
“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语故也。”
诗悟和禅悟更多的是区别:
陆世仪(晚号桴亭)《思辨录辑要》卷三:
“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不灭。得悟亦继之以躬行力学。
从这段话可以悟出禅悟和诗悟的区别:
第一,禅悟是一个终点,悟出来就一了百了。
诗悟只是悟的的起点。(悟之后还要继续“承之以艾,继之以油。”)
第二,禅悟出的是真如的本性,是禅的大法;而诗歌不一样,如果是鉴赏,你是悟出前人作品的妙处;如果是创作,你悟出的是创作灵感。
第三,是最重要。禅悟出来之后是不能说的。诗歌的悟必须要说出来即将悟文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