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语
所谓自省,是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这是孔子提出来的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自悟,则是指自己慢慢悟出一些道理。
今天简友学习群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写好“读后感”,如何让文章有深度,有温度。
前天我读了季羡林大师的《我写我》后,我不假思索的写了一篇假以“读后感”自居的文章。说来惭愧,其实根本算不上“有感”,仅仅是把大师的的反省做了个摘抄,再加几句自己的感慨而已。既没深度,又没温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由此可见,我便是典型的“思而不学则殆”。整篇文章看来,我既没有自省,也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哪里就有“感”了?说白了,我那就是摆个姿势,装腔作势,假大空而已。
纵观我的日更文,大部分都是水文,都是泛泛而谈。包括几篇写读后感的文章,都有“泛且不深”的问题。
简友往日明月与我这几天都写了《活着》的读后感。他的读后感明显高于我很多,不仅入题切口准,语言精炼,对人物思想活动把握精妙,感悟深刻,且读后能发人深思。在我看来这便是好文章。
而我写的读后感,一如既往的只是原著的复读机,并没有自己的观点。正如往日明月所说,我剧透篇幅太长,自己的观点太少。这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的问题所在,我很开心,有这样的友友,这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正如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由此可见,简友往日明月是智者。
再如我写的再读《游园不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有同样的问题。我想,最近一段时间,我必须认真思考,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不然,我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细细想来,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读书只为读,并没有去深思。今天看见一位简友说他以前读书只注重剧情发展,从来没想过作者为何要这么写。而他现在读书,就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换了角度,理解就完全不一样,写出的文章也有理有据,有情感有温度了。其实,很多人读书都如我一样,仅限于“读”上面,并没有深思,也就无法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没有理解,所以写不出“感”。
第二,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简友小橘子有个观点说“用输出倒逼输入”。他这个观点我很赞同。但有个前提,必须是自己存有大量的货,诸如做菜,必须先有了足够的食材,只是缺一点佐料,那么就可以紧急以输出倒逼输入。而如我这样头脑里啥也没有的人,光靠输出倒逼肯定不行,必须得先尽可能的输入,让米袋子,菜篮子尽量多装一些,写文的时候才不至于胸中无墨,无从下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是这个理。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空谈一箩筐,关键还是怎么做。
首先得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一个短期的读书目标。目标不要太大,不要好高骛远,从小目标开始完成。
再就是要有针对性的读书,找出自己的缺项,或者是自己希望补充的项目,去读懂弄通。不要头发胡子一把抓,那样只能是越读越混乱。
最后就是养成记读书笔记,找出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文章的灵魂,再去反思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头,一点点悟,慢慢消化,最后转化为自己的观点。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想那些不足,就会得到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今后也就有可能写出精彩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