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一颗小小的“作家梦”深埋心底,只是羞于表达,潜意识里更觉遥不可及。
自小以来,其实一直特别自卑,其根源追溯起来,还是因为皮肤黑吧!记得小学里班里有个特别白的很调皮的男生,给我起了一个外号“印度阿三”,虽然我几乎没有跟他说过话,可是每次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碰到,总能听到一阵嬉闹声,也正是这种嬉闹声,在当年我还幼小的心灵里深埋了自卑的种子。
当然,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在看过了无数心灵鸡汤后,现在的我对于别人再说我黑,我已然做到了坦然处之,甚至玩笑视之,偶尔还能自黑一把。可是在整个童年里,那个也许并非恶意的男孩,却真的是我上学路上最怕遇到的人,至今想来,对他并于恨意,只是每每看到校园暴力的新闻,看到童年阴影的电视剧,总觉得他是不是欠我一个道歉。
也许正是因为自卑,我其实特别不善于言谈。小时候最怕的事情是走亲戚,因为不会“叫人”,也不会说大人长辈们爱听的话。家里有婶婶,总说不会说话不行,高中文理分科,选了理科。虽然我的文科成绩当时优于理科,可是家里人一致同意,原因是“理科不用说话”(这只是他们对于文理区别的理解),而我只是因为我觉得几个关系不错的小伙伴他们学理,只是因为自己的班级是理科班,不想去适应新的班主任和老师,只此而已。
也许正是这样的小小自卑,不善言谈,所以便更觉文字的美好!
记忆里第一次在全班朗诵自己的作文,是四年级时,写的一篇半命题作文:十年后的——。我已经忘了那篇作文的内容,只是依稀记得,老师喊我站起来朗读时,自己的错鄂诧异和局促不安,还有课后同学拿我作文看,内心里的那阵小小的窃喜。那个作文本一直到我初中毕业都还在家,还时不时都能看到,偶尔翻看一下。只是后来上了高中,因为住校,因为堆积的书本越来越多,那个作文本也不知道是不是混在某些不要的作业本理一起丢掉了。作文朗读以及传阅,虽然是很小小的一件事,对于我的同学和老师来说,可能早已忘记。但是对于当时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是童年记忆最开心的一件事。
我上高中那个年代,电脑并未普及至农村家庭,手机还仅限于打电话发信息,老师家长对我们的期待亦不亚于当今时代,若是想要上一次网,绝对是需要“蓄谋已久”的!
其实我去网吧,也是特别无聊,戴上耳机,听朴树的“生如夏花”和“那些花儿”,登上扣扣,挨个打来好友列表里为数不多的小伙们的qq空间,偶尔也能收到并发表类似“高考加油呀”,“一辈子的好朋友”这样的留言。
QQ真的承载了我们这一代很深很深的记忆,不仅让那些青涩的文字和相片有了记录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分享和表达!时隔多年以后,再看一次自己曾写下的日志,虽不免觉得无病呻吟,但是却也纯真美好,留言板上五颜六色,字体或大或小的留言,虽觉花里胡哨,但依然温暖真实。
网上看到一个“担忧”,我们这一代百年以后,qq、微信、支付宝这些账户怎么办?里面有我们的小金库,也有我们记忆,这些是不是可以作为遗产的一部分被继承?
我无法考虑百年以后这些账号的归属问题。只是闲来无聊翻看QQ时,还是为那些永远不会亮起的头像深感落寞!嗯,离开的人,永远离开~80、90年代的我们不仅面对了祖辈们的寿终正寝,也经历了同龄人的烟花飘落。我的好友列表里也有了这样的两个人,偶尔会翻看他们的空间,看看别人给他们的留言,看看他们生前最后的状态!虽然惋惜不舍但是温暖感动,好像️这和QQ空间在,他们就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