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5年,辽圣宗开泰10年
宋真宗的生命犹如风中的残烛,即将走到尽头。在1021年这一期节目里,罗振宇讲了一个真宗朝争议非常大的一个人:丁谓。
此时的丁谓,已经成功排挤掉了寇准,当上了一把手的宰相。内朝刘皇后做主,外朝他丁谓说了算。这一年也非常的安静,仿佛时间也安静下来,等待最后新开一局的时刻。
我原来不了解丁谓,是看了《文明之旅》之后,开始对真宗一朝的名臣有了那么点了解。比如说李沆,比如说王旦,甚至是寇准。对丁谓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们都是苏州人。苏州有条平江路,平江路上有条有名的小巷,叫丁香巷,有人说,它和戴望舒的《雨巷》很有关系,也有故事告诉我,丁香巷的丁,是丁谓的丁。身处苏州,丁香巷也去过好多好多次,从来也不知道,原来这个地方会与北宋的宰相有所关联。
丁谓这个人,官做到了宰相。留给世人的印象,特别突出的大概是两点,一是特别的聪明;二是奸邪。那个把他从宰相位置上拉下台来的王曾就曾经说过:“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奸邪险伪,诚如圣谕。”,宋史上也提到:“丁谓,时谓之奸邪。”说丁谓是奸邪,无非是因为真宗皇帝在大搞东封西祀的时候,要大兴土木造玉清昭应宫的时候,没有丁谓的支持是办不成的。
当时的丁谓正好是分管国家的财政。真宗皇帝要出行,肯定得花很多的钱,于是他就问丁谓:“我们这么出去,钱够么?”丁谓想了想说:“应该还能有余.”封禅泰山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造玉清昭应宫的时候,真宗皇帝怕大臣反对,就问丁谓怎么办,丁谓说:“这好办,如果有人反对,陛下就说修建庙宇是为了向上天祈求子嗣的,看谁还会反对”,果然这个理由,连当时的宰相王旦,都不好反对了。并且,真宗皇帝把修建玉清昭应宫的事让丁谓全权负责。
说丁谓是奸邪的理由,大概就是从这两件事上出发的,最多再带上后期他和刘皇后联手把寇准拿下。一个是迎合皇帝,一个是残害忠良。但是奇怪的是《宋史》中的《奸臣传》里22个奸臣,并没有丁谓在内,所谓的“时谓之”,意思就是,当时的人都是这么说,不是我修史的人说的。大家可以玩味一下中国文字里的奥妙。
为什么当时的人都这么说,看过了罗振宇老师的这一期节目,他给出了一个他们团队推导出来的一个理由:丁谓太聪明了,聪明的超越了那个时代大多数的认知,并且丁谓的价值观和传统的儒家礼教思想是不一样的,什么忠臣孝子,那些历史书上写的,丁谓表示一概不信。
聪明分两种,一种是反应能力上的聪明,一张考卷两个人同时做,先做完的那个人就属于思维敏捷;另一种是格局维度上的聪明,是可以跳出原有的框架,从不一样的角度来处理事情,丁谓属于后者。我们看几个丁谓的故事就知道了。
有一次,真宗皇帝和群臣喝酒,突然冒出来一个问题“你们说唐朝的时候,这个酒价是多少呢?”在场的大臣有点被问懵了,这时候丁谓就给出了答案:“一斗酒三百钱。”真宗皇帝就很诧异:“你咋知道的?”丁谓说:“臣看杜甫有诗说‘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这个故事里,丁谓的才思敏捷是一方面,另一面是,他读诗读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要知道史诗互证的方式,要到近代时候才慢慢出现。
丁谓年轻的时候,曾处理过边疆的叛乱,地点在当时的云贵一代,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时不时来个叛乱啊,造反啊,朝廷都被弄烦了,派丁谓去处理。丁谓到了之后,召集少数民族酋长,开导晓谕他们,且说皇帝有诏赦免不杀他们。酋长感动流涕,愿意世代进贡。于是立誓言刻于石柱,竖立在边境上。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粮食而缺乏食盐,丁谓允许用粮食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以前,朝廷驻军施州却吃夔州、万州的粮食。至此,百姓没有转运军饷的劳役,施州各寨,积蓄聚集起来的粮食都可以自给。这件事,丁谓处理的一举三得:叛乱解决了,老百姓吃盐的问题解决了,军队吃粮的问题解决了(并且再有叛乱直接镇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宫中着火。当时让丁谓主持重建宫室,但是取土很不方便,要去城外,甚至更远的地方。但是丁谓有他的办法,他下令就地取土,就在开封城里挖,挖的土直接用来修皇宫,挖土出现的大沟直接打通到汴河,让水流入开封城中,这样各地水运的资材,都通过汴河和大渠运至宫门口。重建工作完成后,丁谓再将废弃的瓦砾回填入渠中,水渠又变成了街道。丁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个任务,省下的费用要用亿万来计算。
丁谓这个人真是那个时代的资源配置的高手,他能直接站在很高的维度上,打破原有的格局,重新进行资源整合,把统计学、会计学在一千多年前发挥到了极致。上面讲到的丁谓修皇宫的故事,都是现在统计学里的经典案例,并且“会计”这个词,还是丁谓发明的。你说他迎合皇帝,大兴土木。这些事是皇帝想做的,后面我会写到宋真宗,他是个特别有韧性的人,什么意思?就是说,他认定的人,他一定会想尽办法去达成。你丁谓不能做,我就不能换个人去办了吗?可以说,如果不是丁谓,什么修皇宫,修玉清昭应宫,封禅泰山,会花更多更多的钱。那些从当时,到后世说丁谓是奸邪的儒家卫道者,要不你们去面对一下丁谓所面临的问题?
能从科举中脱颖而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丁谓聪明得很特别。通过杜甫的诗句估算唐朝酒价,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夔州山民作乱,通过革新支付手段免去封禅路上携带赏赐专用铜钱的不便,丁谓对于真实世界的经济关系觉知敏锐、了熟于心。为什么?可能丁谓的高智商还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他出生、成长在经济活跃的苏州,泉州市舶司采买的舶来品运到苏杭,走京杭大运河,再入汴河,抵达开封,沿途商贸兴盛。自幼早慧的丁谓大概在对苏州城内经济活动的切身感受中,培养出有效配置资源的意识。
这么聪明的丁谓,后来的结局并不怎么好。也就是寇准被贬去雷州后不久,真宗皇帝驾崩,刘太后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大宋实际上的当家人。这个刘太后的政治天赋不是宋朝后来几位垂帘的太后能比的,真宗皇帝的遗诏上要太后管理国事,是丁谓一定要在主政的这些字前面加一个“权”字,为了不让刘太后成为宋朝的武则天,限制太后权力,和太后正面硬刚的,也是这位丁谓。那位写《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南宋)竟然说,这可能是“坏人丁谓做的一件好事,但是目的一定是为了做另外一件坏事,比如说,他想专权”,这简直就是太“莫须有”了。
在和刘太后的政治较量中,丁谓彻底败下阵来,一撸到底,直接贬到了海南的崖州(今天的三亚),比寇准还远。如果说,丁谓真的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他一定不会甘心流落在这么偏远的地方,一定会一门心思杀回朝堂,有朝一日该报仇报仇,该报怨报怨。要知道,丁谓被贬之后还活了26年,他在海南的日子,每天写诗,喝酒,研究香料,还专门给海南的沉香写了一部《天香传》,被收录于《四库全书》》中,流传至今,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
在海南呆了三年之后,丁谓又用妙计,让仁宗皇帝把他从崖州召回了大陆,先在雷州呆了四年,最后辗转定居光州,在河南光州的最后时间里,丁谓身着布衣,时常在田间看农民劳作,谁又能知道,这个老头,曾经是大宋的一朝宰相呢!公元1037年,丁谓走完了传奇的一生,没有谥号,没有神道碑,在史书上留下了“时谓之奸邪”的一句话。罗振宇老师最后给出的结论,我感觉有点牵强,但是我也没有好的解释:因为丁谓比同时代的人太过于超前了,价值观又不是完全一样,就像如今的人工智能一样,AI最前沿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人类的价值观导入到AI,而不是让它更加强大。好吧,丁谓就是那个我不知道你的底线在哪,但是你比我们都厉害,木秀于林了,我们只能把你摧毁了。
看到这里,你对这样的丁谓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据说,丁谓去世后,遗体归葬苏州,一千年的时间,太久了。如果能找到他的墓园,真想去看看这位大宋宰相。
公元1021年,江西,临江军清江县,一个婴儿出生了,他的父母给他取名—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