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皆正一品,各朝代不常设立,《汉书》记载:金印、紫绶,《齐职仪》记载: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
起源:《尚书》中记载成王做《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位,西汉末年汉哀帝、平帝年间开始以师傅之位在三公之上;
王莽以大司马领太傅,后王莽篡汉后,以太傅、太保、国师、国将为四辅;汉朝末年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后各朝代时废时立,比较有名者:汉太傅王莽,汉太师董卓,
唐朝虽有设立,但往往以赠官追封,如狄仁杰、郭子仪等。
据汉孔安国(孔子十世孙)考证: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
三师至唐朝成为了有名而无位的虚职。
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皆是正一品, 各朝代不常设立,《齐职仪》记载:金印、紫绶,进贤三梁冠,绛朝服,配山玄玉;郊庙冕服、七旒(liu二声),玄衣纁裳,服七章。
起源:三公九卿制是为秦汉官制:
太尉:太常(奉常)、卫尉、光禄(郎中令)
司徒:太仆、鸿胪(典客)、廷尉
司空:宗正、少府、司晨(大司农\秦:治粟内史)
太尉:出自《月令》:命太尉,替桀俊。《春秋合诚图》《运斗枢》说:尧帝时舜为太尉, 但后世史学家怀疑其真伪。至《六典》成书时,官至太尉者两人: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兼太尉;永徽中,长孙无忌。
司徒、司空:《左传》记载:少昊氏以鸟为官,祝鸠氏为司徒,鸤鸠氏为司空;《周礼》中司徒为地官,周以司空为冬官。
自魏晋以后,三公九卿制逐步瓦解,至隋文帝罢黜三公统属的部僚,三公只是一个徒具名位的虚职罢了。
三、尚书都省
1、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服鷩(bi四声)冕、八旒,七章,三梁冠。总领百官,其下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代尚书令至《六典》成书时,只有太宗即位前,做秦王时担任,从此以后不再有人担任。
源自秦官,属于少府管辖;汉朝后职权逐渐增强,朝会时与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号称三独座,东汉后尚书称台;魏晋后称为省,唐至神龙年多次改为中台、文昌台或省。
三师中除去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尚书令都是宰相的职位,但是到了唐朝已经几乎不再设置了。
唐朝以二丞相、六尚书为八座。
2、尚书左丞相一人,右丞相一人,本来是左,右仆射,原因是“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因所领之职以为号”;从二品,章服与尚书令相同。 左、右丞相总领六部,除太宗后,实际为宰相的职位,唐朝初年多位著名将领曾担任,如李靖,出将入相成为了另一武官成就的标杆。但到了开元中张说后,虽然担任丞相一职,却已经不能参与国政。
3.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服絺(zhi三声)冕、六旒,三章,两梁冠,掌管尚书省,纠察举发国家的典章,和六官的仪制。
4.左司郎中一人,右司郎中一人,从五品上,玄冕、五旒,衣无章,裳刺黻(fu二声)一章,两梁冠。
5.左司员外郎一人,右司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爵弁,玄缨,簪導(同导),青衣,纁裳,一梁冠。
尚书省统分为二十四司,分别由左司郎中、左司员外郎掌十二司,右司郎中、右司员外郎掌十二司。
6.都事六人,从七品上,
7.主事六人,从九品上,多从流外官可以入流者担任。
令使十八人,书令使三十六人,由未入流官考试转迁。
8.亭长六人,掌故十四人,是流外官,可以通过考试转迁令使等。
章: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郊庙:古代祭祀天地和祖先
旒:冕冠上悬垂的玉串 鷩:赤雉,锦鸡 絺:古代贵族用的有绣饰的礼帽
黻: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
原创非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