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者,明未清初著名书法家,精擅草书。然而作为一代宗师,在临怀素帖尾却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怀素独此帖可观,他书野道,不愿临,不欲观矣。(《琼蕊庐帖》临《唐僧怀素帖》后)又云:吾书学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斯人己逝且为名辈大家,吾不敢臆测其意,仅以拙见试述怀素到底何野之有。
首先,怀素乃长沙民间子弟,并非官二代,富二代之类,有传说是因家贫不给而送寺院出家,也有说是幼儿就自己不从人劝阻而硬耍出家。真假难考,但出身低微是肯定。怀素一生未入仕途,也并无正规职务,最多也就游串于达官贵人间。这是出身之野。
其次,怀素自幼事佛,故其所学无非是佛经之类,在寺庙老僧教导下识文断字而矣。而中国正统文化为儒家,学子必修为四书五经,由此方能步入仕途。怀素身为佛门中人自然不受此限,学些佛学经典识字足矣,因其识字断文,也可能接触传统文化,但应不做主学。此乃素师文化之野。
其次,怀素自幼事佛,故其所学无非是佛经之类,在寺庙老僧教导下识文断字而矣。而中国正统文化为儒家,学子必修为四书五经,由此方能步入仕途。怀素身为佛门中人自然不受此限,学些佛学经典识字足矣,因其识字断文,也可能接触传统文化,但应不做主学。此乃素师文化之野。
再者,素师身在南蛮之地,偏离中原文化中心地带,又不是正统儒生。故其虽勤习书法,以当时条件,很难有正统的师承关系,纵使能找到刻帖,估计己变样了,故其书多以自练为主,难入前贤之法,后虽西游上国,从达官贵人处看到不少名帖,但其时自己风格己具,即使学了不少,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也就有些小风格上变化。
素师在长安虽与颜真卿,乌彤等名家有交集,并且做过交流,大多也就是习书的心得,用笔的体会,或者对书風的理解,很难有师从这样事发生,故其书不可出现颜或张的风韵。
在盛唐本身就文代多样性时代,时人可接受不同的文代展现,故对当时达官贵人来说,看惯了正统书风,再看素师这样狂放的书风,未尝不是一种崭新的体验。这就为素师书法风格野性展现提供沃土,因此上怀素是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风格。
素师在行为上更野得无普,史传怀素出行,每遇到富贵人家门前白壁,不管三七廿一上去就一阵狂书,这种行经就算现代也是很出格的。这就是素强烈表现欲的明证。更离普的是素师身为出家人,理应遵从佛家戒律,可他偏不,整天喝酒吃鱼吃肉,且每喝俱大醉。
其行为上的野还体现在学书法这件事上,本来出家人抄经念佛方为正事,可不他颇好笔翰,而且到了疯狂地步,你看做个小和尚,本来就没多少收入,那有闲钱供他买纸买墨,他就出奇招种蕉叶代纸,这种奇葩的行为,历史上也只有素师做得来。
书风上的野也是素师的特点,你看“今亦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笔法诡异到自已都不知道如何得来,哪真是对今天笔笔讲出处,字字要传承的极大讽刺。(估计王铎看到这也就无从下手学了,呵呵)
窃以为,是野者方能吸天地之灵气,啜日月之精华,揽繁星于朗夜,和万象之旷野。日积月累天然之法自容心间,此乃自圣,非取往圣之法而后成者也。是野者,当其触及正统,自然而吸收养分绝不自闭于山野(山野之间,吾未知如何闭也)。然以正统自居者则有可能闭门拒之,此末必智也,当亦因利而为之者,吾不敢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