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时代,我们重要靠读、看、写来丰富知识, 我们接受的主要都是来自于非人(事物)的知识。然而出来工作后,我们则要转变成以“听”为主要的知识传递,比如听上级说的话、别人的教导、朋友的事迹等等。“听” 大多数是靠人与人的交流所传递的知识(即使现在语音很发达,但能真正学到东西的还是由人说出口的,而不是自动的智能化语言)。这就形成了很多人的不适应,特别是对于那种比较内敛、少话、喜爱独行的人;而对于从小就喜欢与别人交流、讨论事情的人则很自然能适应转变。
于是,会听,对于社会人来说,能够大大加强出来社会工作所获得的成长。
因为我们越在社会呆得久,就会明白时间是相当珍贵的,相对于看一本书、写一篇长文,靠听获得见识的方式会更快(但靠听来获得知识不一定能更深刻),能够理解听的好处并且能够把听出来有意义的东西实践下去,才能快速得到进步。
喜马拉雅app的广泛传播就可以看出人们对“听”的需求是多么的关注了,人人都能够随手一戴,从小小的耳机里高效获得丰富的世界,何乐而不为。
那么,明白了“会听”的重要性和原因,我们能够怎么做到“会听”呢,这边给几个建议:
1、锻炼自己灵活的耳朵,听别人说话专注专心,确保听懂了;
2、懂得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挖其本质;
3、能够联想到其他领域的内容;
4、辨别能否运用在自己的实际行为中。
其中,第4点是最重要的,毕竟,知道的再多也比不上自己真正去实践一次。总结为一句话:能够在听的基础下,不让短时间内获得的见识溜走,借它使自身获得好的改变,那就是做到了“会听”了。
其实,衍生一下,在社会上,我们不单单能发现是要“会听”、而且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所学习到的见识比任何书籍、文章、影视所带来的知识都要清晰、高效和有用。
比如在工作上,我们常常会用各种的工作效率管理的软件来解决工作沟通不畅的问题,结果就是用大量的截图、文字来表明自己的真正意思。但换种方式,直接抽出那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时间,面对面交流,那种效率实在是高的不得了(当然这里指的是能够面对面办公的条件下)。
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发现,靠某个领域大众的智慧所形成的知识会比单个专家所形成知识更为全面、统一。
比如“知乎”,它就是靠众多的人与人之间来解决问题,虽然还是用文字而不能面对面交流,但是围绕众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点,就足以高效、全面地传授知识了;
再看看“得到”app,它是靠物体(书籍)为主来进行知识传递、解决问题的,这就可能会形成专家的片面性,导致知识不能有效和全面的传递,不过它的听书的功能却是值得赞扬的,可以实现快速地传授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的看法往往也是错的,一昧地跟随大众只会让自己也湮没在缺乏独立思考的深渊。
不管获得知识的方式如何转变,其实,根据自己情况,能够高效地获得、灵活地运用知识,那么这种方式就是最适合的。
PS:关注「要事者」微信公众号,带给你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