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wm197049)
一次,应朋友之邀,去了一家“永济牛肉饺子馆”。吃的感觉不错,后来又去了几次。那是个拆了一截的土窑洞,房东就把门面往里挪了挪,又成了个土窑洞饭店,门口加了三级台阶。
土窑洞饭店,在现在的城市里极少见到了。老板憨实,价钱不贵,生意好得很。我曾给他策划过,干脆以旧修旧。用白毛头纸把窗棂糊喽,用蓝漆把门窗重新油漆一下,门上贴上红对联,门外挂两个圆的红灯笼。找点儿“三好学生”、“五好家庭”奖状,老旧“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贴墙上。门后再放几个锄头、扫把。另一面墙上挂个草帽,红辣椒串儿,玉米棒子,大蒜辫儿。把桌椅换成旧式的三抽屉一箱子的旧办公桌——旧家具那里有。
摆个旧台灯,旧电风扇,旧半导体、铁皮暖瓶……
布置成八十年代的样子。那样的话,卫生搞好,生意会更好的。因为人们很怀旧,土窑洞本身就是个天然优势,老旧物件酌情添加,稍微整理,人们吃饭仿佛回到童年的环境当中了,当年的无忧无虑、纯朴自然又浮现眼前。亲切感倍增。生意自然好。
那老板没此意识,没这样做,反倒添置了新款桌椅,改木头门窗为铝合金材质。我再也没去过。
因为这事儿,反倒是想起小时候的好多事儿了。第一个,因为年龄小,操心少。第二个,说实话八十年代人们的心理压力并不大。资讯也少,人们还没有学得多么奸诈狡猾。总而言之,大多日子就是在无忧无虑中度过的。
那时候,河水很清,河里有鱼有虾有蝌蚪。秋天偶尔发大水,能见到巴掌大的乌龟被从上游冲下来。夏天的中午,不午休的孩子们大都是在河边玩。年龄大的,河里游泳,年龄小的,就在边里用网兜捞虾捕鱼,逮蝌蚪;岁数大的女孩儿的,也有河边草丛里,大青石上洗衣服的。
河水不及一米深,算是安全。
那时候,下午一放学,谁家有电视机,同学们就去。先完成作业,再看动画片。黑白电视,看得挺起劲儿,节目少,印象深。
小时候作业没现在孩子们多,小时候玩的花样并不少,虽然没有现在孩子们的电脑、手机。但是,那种游戏,那些玩法儿,都是动手又动脑的。可以说,现在的小孩儿们,离了电脑,手机,电视机,真觉得没啥可玩的。
那时候的孩子很自立。基本上什么年龄,就会做什么事儿。一家大都好几个孩子,回得家里,除了完成作业以外,小孩儿们该洗衣服洗衣服,该帮大人们做家务就做家务。大些的往往还要照顾小些的。好多人家父母忙工作,顾不上那些细枝末节的。
小时候,谁家有小人书(连环画),大家都爱去他家。要么相互换着看,实在没别的书,就那有限的课外书,能读了一遍又一遍。于是,好多故事情节就会讲了,有的讲得有声有色。要么是听评书——小说连播。什么《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故事,就是那时候听来的。
那时候,人心很纯朴,记忆很真切。没有这多的浮躁和繁杂。邻居买了个嘉陵70摩托车,谁家有个事事情情,他都愿意帮忙。骑车带人家去,上医院,买东西,只要他有时间;不辞劳苦,不求报酬。亲戚邻居像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没有太多的势利和勾心斗角。
小时候,我就爱看花看草看动物。最爱看的,就是《儿童文学》,那时候觉得,那真是个奇妙的窗口,每一期下来,都迫不及待地读,从封面仔仔细细翻看到最末,真能做到废寝忘食。把重点感兴趣的折了角,抽课余时间再看,反复咀嚼……
小时候,真是个无忧无虑呀。(wm19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