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一书让我有发现,自己周围所经历的人和事无不时时刻刻的在影响和被影响之中。就算是我在读《影响力》这本书的开始、过程以及结尾,其中的很多动作都可以用《影响力》中的理论来解释。那是处于互惠的原则,在这里,我强烈的推荐大家看一下,生活中很多的不解都会豁然开朗。
——写在前面
《影响力》通过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六个方面,再辅以例子、数据来论证,这本书都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也让人更加的信服。
一、互惠
互惠基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法则,有的人说劳动促使人们发展文明;有的人说文字促使人类发展文明;这本书的作者却认为,互惠法则使得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最早的时代,互惠给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当时,我帮助了你,你一定会帮助我。所以,人们愿意自己一时的失去,因为相信在我困难的时候肯定会有回馈。正是这个机制,使得人类社会发展有了保障,即使在这个越来越理性的时代,这种潜意识的互惠法则,仍然会时不时的影响到人们的决定。
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这个原理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情况,尤其是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一定算不过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二、承诺和一致
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现在的一些选择,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应该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能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情况下选择了某种东西,就会形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择和想法了,不知道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三、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的两个前提: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情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其实,大多数人也是都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双眼。而这些信息抑或是选择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的盘旋,从一开始,也许我们所闻所见就让一切变得混乱而不够明朗,所以除非我们在庞杂的信息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够理性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判断要么是社会认同效应的产物,要么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时,最好的选择就是盲从。只是,希望在我们某一刻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挽回。环境越复杂,不确定性越多,人们越不能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的社会认同来证明自己,是自己展现的比看起来更为强大。
四、喜好
喜好——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喜好来自于外表的吸引力、相似性、接触与合作、称赞、关联性。当我们做出任何一个顺从他人的决定时,都应该把我们对请求者的感情与他提出的要求分开。
五、权威
权威——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面对权威,问问自己:这个情况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我们要对这个专权威相信到什么程度?实质重于形式,内涵重于内容。
六、短缺
短缺——机会越少,价格越高。人面对收益时总是风险偏好型的,面对损失时总是风险规避型的。作者说,每当我们面临这种东西,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想从他身上得到什么?明确自己的需求,再去争取。
作者在最后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有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情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面前,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此刻,我似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封面,也许它意味心理学的神秘源自于人丰富的内心;也许,它预示着当心理学与经济学相遇就变得微妙迷离却又两者相宜。而这二者的结合,恰恰成就了《影响力》。
读罗伯特·B.西奥迪尼《影响力》,醇厚甘甜,久而弥笃。与听樊登解读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用快思考做决策。我的脑海中只浮现出两个词:理性、思考。掌握足够的信息,明确真实的想法,做事情还是要有战略才行。思考,思考,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