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稿或转载请简信!
即使我们再偏袒周星驰,这次由他编剧和监制的《西游伏妖篇》也难以脱罪,加上徐克还滩了这浑水,或许,他们并不只是在捞钱,另一个可怕的真相是:他们估计是嫌港片死的不够彻底,希望再来一刀,永绝后患。
虽然用的是《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主要故事,但是“蜘蛛精”、“红孩儿”等西游故事,也以拙劣的拼凑手段,硬生生地焊接在影片的开端与发展,让本来就支离破碎的故事在群魔乱舞中肆意缠绕,顾不得叙事的饱满,更谈不上人物的立体。
毕竟让吴亦凡、林更新做主演,《美人鱼》中林允再次人畜无害的出现,其实当我们看到这里,基本知道这部电影没救了,只是在各种网络段子、卖腐、长腿乳沟中游走眼神,不期而至的,还有那狂轰乱炸的打斗特效,如果不仔细注意片中的角色造型,还真以为在看《变形金刚》的特供版。
当周星驰从《大话西游》、《少林足球》和《功夫》中反刍自己以前的套路时,他其实已经掏空自己了,重复使用以上三部电影的配乐,将本来风格杂乱的《西游降魔篇》做续集拍摄,周氏的“燃烧自己,消耗灵魂”已经大踏步的走去,等待他的只能是缅怀和哀伤。
影片虽然让徐克执导,但是天马行空不代表品味低下,毕竟,同天上映的《大闹天竺》说到底还是一个话题演员的玩票水作,徐克如果还和他一样,那就比王宝强还要跌面,这种打脸的事情,虽然徐老怪但拍无妨,但是徐老怪的影迷却所见愕然。
《西游伏妖篇》的整片垮掉并不只是某一方面不行,而是处处不行,而它能激起观众的义愤填膺,说到底不是在于片子差,而是在于这片子的背后有周星驰和徐克,他们的存在,让这部片子成为目前为止,最打脸的电影。
为什么这样说呢?徐克的知名度不是买来的,而是挣来的,从《蝶变》到《鬼马智多星》,从《黄飞鸿》到《青蛇》,徐克能够成为“鬼才导演”,在于他没有用荒唐的构想营造杂乱的画面,而是用奇诡的想象勾勒奇幻的意境,说到底,徐克赢在一个“奇”字上,但是《西游伏妖篇》却只剩下了“乱”。
而周星驰呢?他能够得到“我们都欠星爷一张票”的免死金牌,同样在于之前的底气,《赌圣》确立了“周氏喜剧”风格;“少爷三部曲”中的《武状元苏乞儿》、《百变星君》和《食神》让他演绎出“人生沉浮”的辛酸;两部《大话西游》更是兴起了“解构”和“颠覆”。
周氏在新世纪的两部电影——《少林足球》和《功夫》,将视觉特效和功夫内核相联系,加上一如既往的香港无厘头喜剧风格,可以说,周氏在《功夫》后,积累的人气和口碑达到了巅峰,但是,从此之后,他的电影也开始不断走下坡路,直到如今的《西游伏妖篇》,已经猝然为泥石流,周氏的牌子,貌似不堪入目了。
如今的香港老影人,啃老本还要卖情怀,赚票房还会想口碑,这种现象实在不是少数,就说拿了今年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去年的《绝地逃亡》和《铁道飞虎》让他再次遭到抨击,而和《西游伏妖篇》同期上映的《功夫瑜伽》也情况不妙,在首映当日依旧口碑疲软,成龙,这位香港功夫巨星也在消耗自己,恶心他人。
过于批评《西游伏妖篇》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看过之前,还有吐槽的欲望,但是看过之后才知道,廉价的笑料不仅仅会呈现在国产二三流的小成本喜剧片中,在一线导演的A级片中也同样存在,这不是影片的悲哀,而是这个行业中某个时代的悲哀了。
上纲上线其实是一种坏习惯,但是对于由《西游伏妖篇》引出的“崩塌效应”,完全是制片方和主创人员的一次咎由自取,即使这部电影和去年年初的《美人鱼》一样,能拿到超过30亿的票房,也只是对中国电影再一次的羞辱,更何况?它能拿到吗?
随着2016年从第三季度开始的票房低走趋势,中国院线电影迎来了大繁荣后的退潮期,如同《西游伏妖篇》一般打着导演、编剧的名头,搭着特效、笑料的电影,无疑将是这场退潮期后第一波受到检验检疫的次品,至于它能不能在接下来的院线中蒙混过关,中国的影迷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