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当地时间5月14日下午,戛纳红毯上各方神圣争奇斗艳,试图引起媒体的注意。
这时,有两个西装革履、面容略显严肃的人出现在红毯上。
不声不响,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但了解他们的人才知道,表面的内敛下有着怎样波涛的力量与疯狂。
一如他们此行带来的作品——
《大河唱》
历时700天,从黄河源头无人区到入海口,跨越70万平方公里黄河全境。
这些令人敬畏的数据表现出的是摄制组对这部国内首部巨幕音乐纪录电影的热爱,而介绍中那句“通过5个人的故事,书写13亿人的共同命运”,则让它的深度显露了冰山一角。
其实很多人注意到这部电影,都是因为其中的一个名字:
苏阳。
出生于浙江温岭,成长于银川。
听过他歌的人,都会用“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来如此形容。
作为一位民谣歌手,并不像目前的一些人主动暴露在观众视野里,通过抄袭等各种各样的争议让自己获取流量。
而是做着一名音乐人该做的事儿。
他将西北民间音乐“花儿”,传统曲艺形式秦腔等与当代音乐进行嫁接、改良和解构,并通过西方现代音乐理论和手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
是不是听上去很玄乎?有些阳春白雪?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有人评价他是”离生活、离人群最近的音乐人。”
比如他在《贤良》里唱到:
你是世上的奇女子呀
我就是那地上的拉拉缨
我要给你那新鲜的花儿
你让我闻到了刺骨的香味儿
朴素的歌词加上有着浓烈西北风格的唱腔,唱出了当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有句评价极为贴切:
满嘴贤良淑德,一肚男盗女娼。
正如由他发起的“黄河今流”计划,关注当下人们的精神状况,并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现代人”真实的生活感受和对于生命的态度。
而《大河唱》,将之搬到了大荧幕之上。
所谓“大河”,并不一定单指“黄河”,而是那些成长于黄河边,被黄河养大的人,他们根植于大河,脚踏黄土地,从中源源不断的汲取养分。
皮影、说书、秦腔、花儿,这些朴实无华的民间艺人守着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虽艺术形式上有着差异,却共同拥有着一股源自热爱的纯粹,谱写出一首深情而昂扬的歌。
我们总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只能在大城市中为了自己所谓的前途与梦想,苟且着。
有时也会想到远方的大山、壮阔的大河、神秘的黄土地,从中孕育出来不曾受“城市”污染的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已忘记祖辈们曾经的生活状态,只有一个模糊的记忆与媒体冠以的一些关键词,这可以说是一件幸事。
亦或者说不幸。
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仍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力量埋藏在其中,这是常年在都市生活的人无法感受到的,而《大河唱》便是在寻找这种力量,并为观众展现出来。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百姓中的民间艺人,皮影戏、秦腔、花儿、说书。
每一个,都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美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经常提的两个词:传承、创新。
但基础是传承。
这也是老艺术如今面临的尴尬窘境:
没人再愿意学那些了。
前段时间影院上映的《尺八:一声一世》中的音律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尺八,这一发明于中国的乐器,在如今的中国近乎绝迹。
影片中街采时无一人知晓这种乐器时,那种声音显得尤为刺耳,我们甚至需要从日本再请专家将其传回中国。
这是传统艺术中的一角,却是最真实的现状。
《大河唱》要做的,不只是向观众展现深耕于黄土地的艺术的伟大,更是提醒我们。
不要忘记、不能忘记。